劉備為什么不重用趙云
總有人為趙云鳴不平,說他一生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有人說趙云是匹夫之勇的,有人說趙云沒有戰略眼光的,趙云在漢水的那個空營計,足夠表現趙云的智了。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劉備為什么不重用趙云,歡迎大家閱讀。
劉備為什么不重用趙云
1、趙云沒有過獨當一面的經歷,他每次戰役都是那種統帥護軍或者押運糧草的角色,偶爾出戰也不是正式的大將出征。
2、關張與劉備親如兄弟,而且從頭跟起,無人可比。黃忠年紀大功勞也大。馬超家世顯赫,而且在羌人中地位無人能比。
3、關羽為前,張飛為右,馬超為左,黃忠為后。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所謂的名號(易中天語)只有四個位置,你總不能再來一個中吧。趙云后來被封為中護軍、征南,封永昌亭侯,遷鎮東。
這和魏延的職位基本平級,而魏延是漢中太守是因為劉備認為其勇武足以鎮守一方,趙云的中護軍明顯是劉備和劉禪、諸葛亮都認為趙云可靠,所以用來保衛中央是最適合的人選。所以劉備從來沒有輕視趙云,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把他封為第一等級的,但對他的信任也許只比關張差一點。
另外三國之后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云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后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趙云是政治斗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有趙云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只得大喜從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
沒有野心,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派,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著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云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
第三個原因是趙云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云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
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是十數年后了,誰都習慣了趙云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
趙云犯了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故雖一生任勞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當初若是投曹操想不至于如此結局。
那么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趙云一生不得志是因為沒有建立自己的勢力,從而遭受排擠嗎?
劉備東征為何不帶趙云
劉備東征五虎將中因關、張、黃皆亡,馬超鎮守蜀北,無法調動,趙云因反對伐吳而留為后援,而無一人在陣中。
《三國演義》星云集,其中既有如呂布、關羽、張飛一類斬首級如探囊取物的猛將,又有如周瑜、張遼一類智勇雙全的智將。但如果說到文武雙全的將領,趙云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趙云的遠見卓識在小說中獨樹一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劉備稱帝之后,降旨起兵討伐東吳,為二弟關羽、三弟張飛報仇。劉備表示:“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見第八十回)這時候又是趙云第一個站出來勸阻劉備,與劉備進行了一番辯論:
趙云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兇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云之諫,下令起兵伐吳(見第八十一回)。
這個故事同樣出自《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只不過史料中趙云的勸阻更加直接。趙云說:“目前的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我們應該先去討伐曹魏,如果曹魏被我們消滅,東吳自然也就臣服了。如今曹操已經斃命,曹丕公然篡漢自立,成為天下公敵。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發動討伐曹魏的戰爭。先攻占關中、占據渭水、黃河的上游,然后順流而下對曹魏發動總攻。如果是這樣的話,曹魏占領區的義士和百姓們都會自告奮勇的來響應陛下,消滅曹魏也似指日可待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放棄討伐曹魏而去東征孫權。而且與孫權的戰事一旦展開,也不容易很快分出個勝負,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決策。”
不過,趙云的主張并沒有得到劉備的采納。不僅如此,劉備也沒有將這位文武雙全的大將留在自己身邊去討伐孫權,而僅僅是讓趙云領兵鎮守江州,作為東征大軍的后援。
不過劉備雖決心東征孫吳,但并未失去理智,這從他的兵力部署就可見一斑:蜀漢戰斗力最強的兩大軍團,馬超坐鎮蜀北,魏延駐防漢中,以防曹魏趁火打劫;作戰經驗豐富的趙云軍團作為東征軍團的總預備隊,留守江州。這一方面表示劉備對趙云反對東征的不滿,但也許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為了預防東吳軍隊從其它路線偷襲益州,以確保益州根據地的安全;至于東征的主力,劉備則調集了一切可以調動的機動部隊,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先鋒,吳班、陳式統率水軍,黃權、傅彤、趙融等統率步兵。留諸葛亮留守成都,輔佐皇太子劉禪,蜀中監國,而以馬良、程畿為謀士。這次劉備征調的軍隊,還包括了許多少數民族部隊,其中就有相當有名的沙摩可(玩過三國游戲的相信都有印象)。
這次東征,劉備所調集的兵力大約有十萬之眾,其中真正出師東征的主力軍團大約為八萬,前鋒兵力約有四萬。看了劉備這一次的兵力編組,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一個印象:兵強而將弱。此次出師,五虎將中因關、張、黃皆亡,馬超鎮守蜀北,無法調動,趙云因反對伐吳而留為后援,而無一人在陣中。劉備所用將領,多為川將,經歷陣戰較少(這也可以算是劉備自己種下的苦果,奪取益州之后,劉備用于南征北戰的主力軍團仍是從荊州帶來的部隊,而川軍則主要擔負地方治安的職責,而川軍中原來較有經驗的將領,諸如吳蘭又不幸在漢中之戰中陣亡),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這也使得劉備不得不以皇帝之尊,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這一點在后來的夷陵決戰中,也成為了蜀軍的致命之傷。
看了“劉備為什么不重用趙云”還想看:
1.劉備為什么不重用趙云
2.文韜武略的趙云為什么
3.趙云有哪些故事
4.趙云的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