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青銅簡介
我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單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商朝青銅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商朝青銅簡介
西周中晚期我國形成了列鼎制度,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時。與鼎一同出現的還有簋,通常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為單數而簋為雙數。青銅鼎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制也在發生變化。商代早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方鼎。
到了中期出現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漸減少,圓腹柱足鼎開始居多,鬲鼎逐漸多了起來。《爾雅》記載"鼎之款足者,謂之鬲"。鬲鼎也稱為分襠鼎,是鬲和鼎的混合體,鼎從商代開始鑄有各式樣的神秘紋飾,多為獸面紋,如饕餮紋、蟬紋、象紋等等,紋飾變化巧妙。容器內部鑄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商朝聞名銅器
人面紋銅鼎
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
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
鼎為炊器,上有兩耳,便于提攜,下有四足,便于加溫。商代銅鼎很多,此鼎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個人面,濃眉大眼,高鼻梁,凸顴骨,寬嘴緊閉,表情莊重。在人面的額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兩側置獸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內有"大禾"二字銘文。中國歷史上有關于夏禹鑄九鼎的傳說,夏王朝滅亡之后,九鼎歸于商,商王朝滅亡后,九鼎歸于周,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征。具體到個人來說,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標志。
豕形銅尊
高40厘米,長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為酒器,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口兩側有獠牙,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不屬于家養,而是一條孔武有力的野公豬。前后肘部有橫穿的圓孔管,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后,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繩索,供人抬舉。豬身上裝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牛形銅觥
高14厘米,長19厘米
1977年衡陽包家臺子出土
觥(gōng)為酒器,牛首及背為蓋,腹內盛酒。頸部為流。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gōng)的造型設計與實用性完美地融于一體,表現出了優良的工藝設計思想。
立象獸面紋銅鐃
通高71厘米,銑(xiǎn)間寬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出土鐃(náo)為樂器,經過實測,敲擊正鼓和側鼓,可以發出不同的樂聲。鐃的形制與稍后的鐘相似,鐘有鐘架,屬于懸掛敲擊的樂器,從鐃的結構看,有的可以懸掛,有的則甬部為直筒形,無法懸掛,因此,鐃(náo)可能是一種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擊樂器。此鐃的側鼓有立象,鉦(zhēng)部粗線條的獸面紋,鉦周邊有虎、魚和乳釘相間排列的紋飾。目前為止,湖南地區發現的銅鐃(náo)數量較多,重的達到221.5千克。
看了商朝青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