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歷史沿革 馬來西亞發展歷史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大家知道關于馬來西亞的歷史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馬來西亞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印度文明的支配。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第二階段:伊斯蘭文明的興盛。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后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于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第三階段: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葡萄牙是歐洲第一個在馬來西亞建立勢力的殖民強權,于1511年占領馬六甲,緊接著是荷蘭。然而,英國先在亞庇、古晉、檳城與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終取得在當今馬來西亞領土上的霸權。1824年英荷條約規定了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即后來的印度尼西亞)之間的界線。 第四階段:新移民的到來。殖民者為了滿足經濟的需要,大量引入華人和印度人的勞動者,以滿足在馬來半島和婆羅洲所產生的殖民地經濟需求,間接對馬來民族的經濟和職業上的支配勢力造成威脅。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給英國在
東亞的勢力與以致命打擊。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懼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以及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砂拉越宣告獨立,并于9月16日參組馬來西亞。1965年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被迫退出聯合邦,并宣布獨立建國,因為當時的馬來族精英懼怕新加坡的華族人口會削弱馬來族占多數的人口比例,并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馬來西亞克服了這個危機,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沖突的危機,但其內部的矛盾導致了1969年的種族沖突。馬來西亞進入緊急狀態,政治生活和國民自由受到限制,這個措施維持至今。從1970年開始,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巫統】在華人和印度人領袖的協助下組成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幾乎達到一黨制的地步。
在1990年代晚期,馬來西亞受到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副安瓦爾去職所導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動。2004年,國陣獲得全民支持,歷史性地以贏得90%國會議席,繼續地執政,但直到2008年,國陣政府面對反對黨的強烈抗衡,讓國陣首次建國以來,失去國會3分之2的多數議席。反對黨以伊斯蘭黨,民主行動黨和公正黨為聯盟,稱之為民聯。民聯的成立,強化了反對陣線的力量,但三黨的政治理念不同一直受到執政陣線的抨擊,而民聯三黨的未來取決于政治理念的共識。
馬來西亞旅游景點
沙巴
沙巴可以是馬來西亞深藏未露的絕妙旅游地,見識了沙巴,你就會驚訝馬來西亞豐富的旅游資源。世外桃源邦咯島(PangkorLaut)尋找小丑魚。
在馬來西亞的邦咯島(PangkorLaut)上,你只要潛入蔚藍的海里,慢慢靠近大片的白色珊瑚和色彩斑斕的海葵,尼莫和他的朋友就會熱情地歡迎你。
生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普南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熱帶雨林里,保持著許多有趣的風俗傳統。
馬來西亞的風格就像這兒的天氣——熱情。無論是看到一張張友善的笑臉,聽到一句句濃濃的馬來音普通話“你好!(Apa khabar?)”
亞庇是馬來西亞沙巴的首府。在砂撈越里有個叫“古晉”的城市。在馬來語中,“古晉”(Kuching)。
中國人來,馬來西亞不是個陌生的國度。盡管是異域,但隨處可見的華文招牌以及通用的廣州話,會讓來自廣東的我們產生了在省內某個都市觀光的錯覺。
檳城,當年英國商船來此躲避風浪的時候,他們給這個美麗的海島起名為喬治市,華人則稱之為檳榔嶼。這里最讓人著迷的是各種文化的交融聚集,既有南海姑娘的輕柔韻律,也有安娜與國王的感傷情懷。即使你沒有出境游的經驗,即使你外語只會yes,bye-bye,thankyou,檳城依然。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分散著27種部落民族,是一個多文化的地域。在沙撈越,每公頃的樹林種類比整個北美洲還多,一棵參天大樹上有上千種昆蟲。
吉隆坡的夜生活充滿動感,到處是多姿多彩的娛樂,爵士樂、鄉謠和西方音樂縈繞酒吧、的士高舞廳,一派大都會的繁華景象.。吉隆坡住宿選擇相當多,高檔的諸如馬來王宮風格的伊思塔那大飯店,機場附近的高爾夫休假區等,主要供游客和商務客人使用。在吉隆坡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名菜,除了馬來菜、中國菜、印度大餐、西餐外,還有巴基斯坦餐飲和日本料理。吉隆坡各種商品薈萃,從古董到最具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從世界名牌時裝到物美價廉的電子產品……
手工藝品中心位于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手工藝品中心云集了本地最著名的手工藝品公司和品牌。可在此挑選精美時尚的蠟染服裝、各種家庭裝飾品或紀念品,中心里有手工藝人現場創作,游客也可以嘗試親自制作蠟染布。
“金馬皇宮”是一座融合了摩爾式(Moorish)和馬來式建筑風格的酒店。由于老板李金友對馬情有獨鐘,因此,該酒店各處都有馬的體現,可以說是一個以馬為主題的酒店。宮殿式的建筑,千姿百態的馬匹,把整個酒店襯托得十分富麗堂皇。
酒店自建成以來,接待過多位國家元首和世界娛樂界、體育界的大牌名人、名星,另外,APEC會議、全球觀音大法會等震驚世界的大型活動也都在此舉辦。著名影星胡靜與馬來富商朱兆祥的婚宴就在金馬皇宮舉辦。
惠里紀念館由國家資料庫建造,紀念已故馬來西亞最多才多藝的表演者,集音樂家、編曲家、歌手、演員和導演于一身的惠里。
云頂(Genting Highlands)高原是馬來西亞新開發的旅游和避暑勝地,位于鼓亨州西南吉保山脈中段東坡(蒂蒂旺沙山脈),吉隆坡東北約50公里處.
在首都吉隆坡,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位于市中心丹也大樓面的國家清真寺(Natlonal Mosque),以獨特的現代設計表達出傳統回教的藝術,裝飾和設計都十分精美,最大特色是傘形的屋頂,象征一個獨立國家的抱負.
吉隆坡是世界上節假日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的節日是當地進行重大慶典活動的日子,圣誕節也是全國性的節假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春節在這里更是熱鬧非凡.
吉隆坡是一個碩大無比的“世界建筑博覽館”,外形別致風格各異的建筑遍布全城。
亞洲文化博物館附屬于馬來亞大學,喜愛亞洲文化者不能錯過。館內收藏了亞洲各地2000多件陶器。
馬來西亞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陽光充足,氣候宜人。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于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土著居民博物館展出土著人的狩獵工具、裝飾品、雕刻、藤制品、樂器等。西馬來西亞現在有土著居民約83500人,主要民族有塞諾依族、乃格力特族、普羅托馬來族。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于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馬六甲素丹國(滿剌加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歷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羅人及爪哇人相繼來到馬六甲,經過長期的交流,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匯成特有的文化風貌。這里有中國式的住宅,荷蘭式的紅色樓房和葡萄牙式的村落。市內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較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墻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木門上裝著瑞獅門扣,窗上鑲龍嵌鳳,古色古香,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青云亭
青云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中國廟宇,位于馬六甲市西南,始建于1645年,后經重新裝修,成為一座用馬來西亞楠木建造的木
結構廟宇。門口的匾額上寫著“南海飛來”四個大字。廟內主要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因此也稱“觀音亭”。
青云亭是優美的中國式建筑的典范,廟堂里陳設的木雕和漆器,全是從中國運來的精品。寺內只有一塊石碑,上面銘刻著紀念中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于1406年訪問馬六甲的事跡。鄭和是到達馬六甲最早的中國人。
寺內香火甚盛。廟門口有一金色的獅子,周身金光耀眼,只有獅子的頭頂部,金色已脫落,原來信徒們認為走過獅子身旁,撫摸它們的頭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
中國山
中國山又名三保山,是馬來西亞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命名的。此山位于馬六甲市郊。關于中國山,流傳著“一位中國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傳在15世紀60年代,馬六甲的統治者是一個年 輕而聰明過人的蘇丹,曼斯國王。有一天,一艘中國船駛抵馬六甲,船的內部到處插滿了金針,船長給蘇丹送去一封信,聲稱他奉中國天子之命詔告蘇丹 “每一根金針代表我的一個臣民,要是你能數得清有多少根,你就會知道我的權力有多大。”蘇丹接到信后,派了一艘船去送回信,船上裝了好幾袋谷米,信中道“要是你能數得清這艘船上的谷米,你就能準確地猜到我有多少臣民,也就會知道我的權力有多大。”
荷蘭紅屋
跨越馬六甲河橋,到了河的東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整潔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座紅色的鐘塔和維多利亞時代所建的噴水池。廣場周圍都是荷蘭式的紅色建筑物。面廣場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就是古老的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它建于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筑物。3
00多年來,它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墻,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只的圖片等。館內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馬來西亞政治體制
實行君主立憲制。因歷史原因,砂拉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以巫統為首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長期執政,馬來人占政治主導地位,政局穩定。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安華事件曾對馬政局造成沖擊。1999年第十屆全國大選中,國陣雖繼續保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席,但在馬來人中支持率有所下降;反對黨回教黨勢力上升,在吉蘭丹和登嘉樓兩州執政。“9·11事件”后,回教黨的極端宗教色彩受到質疑,處境被動。國陣在三次地方補選中獲勝,凝聚力增強,執政地位得到鞏固。
2003年10月31日,馬哈迪辭去黨政職務,副首相巴達維接任及國陣、巫統主席,政權平穩過渡。巴達維延續馬哈迪既定的內外政策,同時加強政府機構整頓和廉政建設,強調全民分享政治權力和經濟發展成果,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和支持。
2004年3月,馬來西亞提前舉行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國陣創下歷屆大選最好戰績,贏得219個國會議席中的199席和505個州議席中的452席。巴達維蟬聯首相,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2005、2006年,馬來西亞政局繼續保持穩定,國陣執政基礎穩固。巴達維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執政理念和風格。
看過馬來西亞發展歷史的人還會看: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美國國會大廈的歷史沿革
3.國際兒童節歷史沿革
4.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5.英國歷史沿革 英國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