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么阻止中國加入南盟
南盟包括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和阿富汗(2005年11月召開的第13屆南盟首腦會議同意吸收其為新成員)八國,那么印度為什么阻止中國加入南盟?
盡管有尼泊爾、巴基斯坦、馬爾代夫的極力支持,但在以強硬著稱的印度莫迪的反對之下,將中國由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觀察員升級為正式成員國的倡議被擱置了,因而該聯盟第18屆峰會11月26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行時,其8個成員國因明顯的“一強多弱”,儼然成為印度的“獨角戲”。
不過,為保證能唱“獨角戲”,嚴防中國影響力在“印度后院”擴大,莫迪在會前做了大量工作,他一方面向東道國大獻“殷勤”,贈送一架輕型直升機給尼泊爾,以防止尼泊爾投入中國懷抱;另一方面堅決反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加強觀察員國作用”的建議,徹底斷掉巴孟“拉中國平衡印度影響力”的念想。
客觀的說,與代表全球經濟領導力量的二十國集團(G20)和擁有廣泛區域影響力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相比,南盟到目前為止只能算是一個“窮國俱樂部”,帶頭的就是最大的窮國——印度。
用彭博社的話說:“擁有世界人口的1/4,但只占全球貿易的5%”莫迪卻以“強硬印度”做派,將中國擋在南盟門外。然而,莫迪這樣做,與中國支持其2015年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同意將中國主導的金磚國家銀行首任行長的資格讓給印度人擔任,形成鮮明對比。
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是否加入南盟對自身并不會造成什么損失,但印度這樣做,讓南盟其它成員國難以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由于印度的狹隘心理,耽誤了其它國家的好機會,最終會引起這些國家的怨恨。
當然,莫迪的“強硬印度”是印度人給他貼上的標簽,今年5月,作為奉行民族主義的印度人民黨的領袖,莫迪在印度大選中大獲全勝,莫迪在選舉中曾表示“中國應該放棄領土擴張主義政策”,其所屬的印度人民黨的政權公約也批評國大黨的辛格政權時代是“喪失威嚴的10年”,稱辛格執政時期,印度在經濟、外交和安全保障方面迅速衰弱。
自那以來,莫迪令印度外交政策比辛格政府更加強硬,曾一度只關注自身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印度,在莫迪擔任后日益展現出自信與自豪,并聲稱印度正步入強盛期,因此,即便是中國領導人訪印之際,印度也要對中國挑起“邊境對峙”事件。
據悉,莫迪政府將斥資17.5億盧比(約合3.07億美元)在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并為邊境警察部隊修建54座新的邊境哨所,印度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投入的新措施表明,中印政府高層經過困難談判達成的共識沒有經受冷酷現實的考驗,并使兩國致力于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的目標蒙上了更大的陰影。
不僅如此,印度還批準了190億美元的軍購案,莫迪發誓要以快速透明的決策方式,激勵軍隊的發展,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常規武器進口國,作為安保政策的一環,莫迪提出修改核武器的運用原則,有人擔心這將成為印度與周邊國家間的新火種,他對中國及其在亞洲的領土訴求采取了強硬立場。
印度阻礙中國成為南盟成員國也好,還是擴充軍備也好,都是想贏得亞洲的主導權。
不過,印度僅靠對中國“耍小聰明”,就能爭奪亞洲主導權的,那是十分牽強附會的,印度的一些小家子氣的做派,要參與大國“游戲”,還很欠火候,因為在一場旨在定義亞洲大國未來數十年角色和地位的競爭中,它們只是一些象征符號。
印度這種常常自我錯位,眼中似乎只有中國,即使中國未加入南盟,印度同樣無法保持自己所謂的“主導力”,究其根本,印度始終對自身認識不清。
中國是“絲路經濟”的倡導者,對南亞的貢獻無需多言,排斥中國是非常無智的行為,實際也損害了整個南盟的利益,以此看印度心態,確實成不了一個大國。
從這個意義上說,莫迪的“強硬印度”的確難不倒中國,莫迪不可能像日本首相安倍那樣將中國作為一個強勁對手,因為印度并沒有日本那樣的實力。
單從中國的規模與經濟高速增長這一方面來看,中國相對力量的上升是毋庸置疑的,經濟發展會讓中國在權力資源上遠遠超過印度,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