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地圖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朝歷史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宋朝歷史簡介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繼續周世宗時統一天下的大略,最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權歸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國策,采取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員極廣極雑,終宋少有權臣豪強亂政,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
宋于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被迫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時期的宋稱作北宋。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的征服。
二、立國之初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后周的殿前都點檢,由于戰功卓著,成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后,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于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制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里他酣睡之時,被手下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
961年七月與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后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與地方官吏的武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并改以文官帶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后,決定以先南后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滅亡后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后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云十六州。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忙于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后,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后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余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高粱河遭遇慘敗。此役之后,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后宋朝在對黨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云,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于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稱要趙匡胤死后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后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于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后廷美就死于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恒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三、步入盛世
太宗死后,真宗趙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后,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1004年終于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后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于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后三次封禪。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一次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于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后來的仁宗。后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并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負。仁宗皇后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后。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禮處理喪事,并追封為溫成皇后,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后,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于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后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于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后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1064年五月后,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后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于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后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鑒》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看過宋朝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