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宋初歷史簡介
唐末宋初涌現出無數歷史事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末宋初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唐末宋初歷史介紹
唐末宋初第一階段:唐末十雄崛起
自878-884年的黃巢戰爭后,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逐漸不受唐廷調遣,割據局面形成。唐末十雄分別為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全忠)、吳王楊行密、蜀王王建、岐王李茂貞、越王錢镠、燕地區劉仁恭、楚地區馬殷、閩地區王審知、嶺南地區劉隱。其余還有歸義、定難、趙、北平等地的軍閥,但實力十分有限。十雄尚未進行下一步的兼并,朱溫便取唐而代之,于是唐朝結束時并未形成漢朝結束時的三足鼎立格局。
唐末宋初第二階段:梁晉吳蜀四分天下
在朱溫代唐前后,唐末十雄間的實力已有此消彼長的趨勢,其中以河東晉國的走勢最為突出。唐亡時,晉國受到梁國的極大打擊,局限于山西中部一隅,然而短短數年后晉國便東征滅燕國,南征討梁國,絕境反擊聲勢極大。這一階段,梁國雖然由盛而衰,但仍是南方楚國、吳越國、閩國稱臣的宗主。其余各地,吳國、蜀國都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盤,還有開拓。這樣,北方梁晉爭霸、南方吳蜀并立,四分之勢形成。
唐末宋初第三階段:后唐獨大
經過四方角逐后,晉國百戰滅梁,宣稱繼承于唐朝,史稱后唐,接著又滅了蜀國。同時期的吳國處于改朝換代的前夕,對外作為不大,其余如吳越國、楚國、閩國、漢國在長期的較量中落入下風,漸成低迷度日。原本的梁晉吳蜀四分天下,此時后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但是后唐也由盛轉衰,沒能繼續統一的步伐。
唐末宋初第四階段:南北對峙
后唐被聯合了契丹的石敬瑭所取代,占據蜀地的孟知祥也獨立,諾大的后唐一分為二:后晉國、后蜀國(嚴格說還不止兩個,西北歸義政權、河西回鶻政權也在原本自立的基礎上進一步獨立了)。幾乎在北方后唐覆滅的同時,南方吳國也進行了改朝換代,李昪也自稱繼承于唐朝,史稱南唐。在由大部分統一局面又走向天下紛亂的此時,南方唐國、北方晉國(后面是短命的后漢國,再后面是后周國)是其中實力最強的兩方,幾乎形成南北朝格局。南唐極盛時,兼并了楚國、閩國,而后蜀國無所開拓,吳越國岌岌可危,南漢國也已分裂出安南越國,南唐成為事實上的南朝,北方后周繼承于后漢,但已分裂出北漢國,南北對峙局面看起來是勢均力敵。
唐末宋初第五階段:北宋逐步統一
當南唐與后周要二分天下時,南唐卻走向了下坡路,后周仍繼續前進,此消彼長,到趙匡胤代周為宋時,北方宋國的優勢已經完全體現出來,接著北宋首先滅掉失去作為的后蜀國、狹小的荊平、紛亂的湖南,其次進攻衰落的南唐、南漢,最后讓弱小的吳越國自動投降獻土,揮師北上滅北漢。北宋從960年到979年用了將近20年時間,基本統一了唐末十雄以來的割據,但仍有大量不足:一為安南越國、二為定難夏國,三為河西的回鶻和歸義(河西回鶻于890年自歸義政權分離而來)。此三地未平,釀致西夏國的崛起和安南國的獨立,唐末割據的余波仍然未了。
唐末宋初農民戰爭
唐末農民起義戰爭從公元859年的浙東裘甫起義開始,到公元884年黃巢起義的失敗結束,前后歷時25年,起義軍席卷了現在的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兩廣、兩湖、陜西等12省,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唐朝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沉迷酒色娛樂,不理朝政,苛捐雜稅嚴重,致使政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興起,與朝庭長期爭權斗爭,整個社會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東地區領導的農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龐勛在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領導駐軍起義,史稱"龐勛起義"。這兩次變亂雖然很快被唐王朝鎮壓下去了,但是開啟更大規模起事的先聲。宋祁《新唐書》總結教訓:"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
階級矛盾不斷惡化,唐朝末期。皇帝和官員荒淫縱侈腐朽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統治階級及地主階級的手中。
農民負擔沉重,統治階級的腐朽制度的改變,加之戰爭連年不斷,大多數農民的居住地變成一片廢墟,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即使戰火沒有危急的地方,由于統治階級為了支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地方官員和地主階級聯合對農民的壓榨,更加加深了農民的各種負擔。
農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紛紛起來反抗。
看了唐末宋初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