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大事件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后傳位于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于金匱(匱,通柜)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宋重大事件金匱之盟,希望對你有用!
宋太祖趙匡胤圖片
金匱之盟主角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于后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lián)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御敵。初三夜晚,大軍于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fā)生嘩變,將士于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訓(xùn)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金匱之盟主角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后,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jìn)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jìn)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xí)。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yīng)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北宋重大事件金匱之盟簡要介紹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金匱"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開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此次為趙普所獻(xiàn),并為太宗發(fā)現(xiàn)和公開的"金匱之約"正為"獨傳約" ,即傳位于弟趙光義,北宋官方文獻(xiàn)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rèn)的"金匱之約" 也只是"獨傳約"。 ,此即金匱之盟的由來。另一方面,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盡管亦同樣為世人所知,但沒有一條材料記載是由趙普獻(xiàn)與太宗的,也沒有任何官方材料記錄和承認(rèn)過它。
《宋史·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后當(dāng)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普于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jǐn)密宮人掌之。"
《宋史·魏王廷美傳》云:"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zhèn)魑惶冢蝾欀^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普于紙尾書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jǐn)密宮人掌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在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對于兩種說法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
北宋重大事件金匱之盟主要影響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到目前為止,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rèn)為金匱之盟值得商榷,并且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nèi)容有較大爭議,缺乏有力的證據(jù)證明相關(guān)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