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
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為此中國宋代仁宗慶歷年間進行的改革。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希望對你有用!
宋仁宗圖片
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背景
積貧積弱
北宋立國后,為了維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割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于內庭設"中書門下"(政事堂),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權,為限制宰相權力,增設副宰相"參知政事";軍事上,廢除統領禁軍大權的殿前都點檢,增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由"三帥"分別統領禁軍,為限制三帥的權力過大,又在中央設樞密院,掌控調兵權。財政上,設置三司(鹽鐵、 度支、戶部),三司使由皇帝親信擔任,掌控財政大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同時由于大興科舉、采用恩蔭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各級官員缺乏進取心,"冗員"問題突出。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守內虛外策略,奉行"養兵"之策,廢除府兵制,改為招募。至仁宗時,總人數已達140萬,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養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在軍隊中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對外作戰時處于不利地位,從而形成"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據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時,在對西夏和遼的戰爭中,宋代統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銀和布匹,以金錢財富買得一時平安,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內憂外患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歷年,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社會危機也在發展。宋代建國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縱容功臣、大將們兼并土地。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的趨勢加速,農民失去土地的數字在增加,"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宋代人民的負擔很沉重。全國的居民有主戶和客戶之分。納稅戶除按規定的數量納稅,還有"支移"和"折變"等負擔。在兩稅之外,還有丁口賦、各種雜變之稅、徭役和差役。這是賦稅之外的又一項沉重的負擔。993年,王小波在四川發動起義,12月,李順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沉重打擊了宋朝政府。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義又爆發了。
同時,外敵的侵擾給北宋政權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北宋建國以后,就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黨項族連年發生戰爭,由于北宋政治腐敗和軍隊軟弱渙散,雖然耗費了巨額的財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起因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于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于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刀ǘ?1041年),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于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余(好水川之戰)。慶歷二年(1042年)閏九月,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余人(定川寨之戰)。元昊獲勝后,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澶淵之盟后一直相安無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關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聲言南下" 。最終宋仁宗遣富弼為使,"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 才得以解決。
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震動了宋廷,根據推論三,多年沉悶的政治空氣開始變得活躍起來。歐陽修上書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書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壞日甚"。宋仁宗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總算開始行動了。
仁宗慶歷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正如歐陽修所說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強于一伙"。
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北宋初的小康局面已經逆轉惡化的時期中產生的。其時, 冗官、冗兵、冗費嚴重, 貧弱局面已經形成,統治危機日趨惡化。仁宗即位元年,土地兼并現象更加嚴重,農民大量逃亡, 階級矛盾尖銳, 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一年多如一年, 一伙強如一伙"。甚至京畿開封府所屬各縣, 也有盜寇出沒。當時, 已有一些官員感到危機的嚴重, 富弼就曾說: " 自此以往, 只憂轉熾, 若不早為提備, 事未可知!"
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經過
條陳十事
宋仁宗在召對中,對范仲淹、富弼等特別禮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執政大臣馬上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慶歷三年(1043年)于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慶歷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九月,宋仁宗召見范仲淹、富弼,給筆札,責令條奏政事。范、富二人隨即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諫官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納,并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1、澄清吏治
?、倜鼢碲?嚴明官吏升降)。仁宗時,官員升遷采用"磨勘" 制度,只講資歷年限,不間政績,導致官吏因循茍且,無所作為。范仲淹對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政績卓著的官員,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并規定京朝官及郡縣官吏,有人保舉在三年任期屆滿即與磨勘升遷,否則便要等到滿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谝謨e幸(限制官僚濫進)。宋初以來,,恩蔭制度造成官僚濫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任學士以上官職的,在二十年內通過恩蔭,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范仲俺對此提出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③精貢舉(嚴密科舉取士)。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④擇長官(慎選地方長官)。針對當時分布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八九的狀況,范仲淹認為官員的升遷要嚴格依照政績,建議加強對官吏的考察,獎勵能員,罷免不才,并主張由各級長官保薦下屬。
?、菥?重新規定官員按等級給以一定數量的職田,調配給缺乏職田的官員,以"責其廉節",防止貪贓枉法。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建議朝廷均衡一下他們的職田收入;沒有發給職田的,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責他們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
2、富國強兵
?、俸褶r桑(重視農業生產)。范仲淹建議朝廷降頒布詔令,加強農桑立法,命令全國各路轉運使及其所管轄的鄉縣真正重農桑,獎農桑,使農業的好壞作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內容。
?、跍p徭役。宋代的賦稅與力役基本上沿襲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宋初雖作了一些調整,但賦稅殘酷、力役煩苛,賦稅、徭役迫使貧苦農民紛紛破產,也激起農民起義反抗。對此,范仲淹主張合并戶口稀少的縣邑,以減其地人民的傜役;節用、節儉,裁減統治者的奢侈耗費,做到均賦稅,寬徭役,減輕人民負擔。
?、坌尬鋫?。(整治軍備)。范仲淹主張恢復府兵制,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斗,寓兵于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費(此項,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3、厲行法治
?、僦孛?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針對朝廷過去頒布的法令"煩而無信"的弊病,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頒行條令事先必須詳議,"刪去繁冗",審定成熟后再頒行天下,一旦頒行,必須遵守,不得隨意更改,否則要受到懲處。這樣,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經常變更了。
?、谕贫餍?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照例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積欠的賦稅,但多未徹底施行。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除此之外,必須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這樣,就不會發生阻隔皇恩的現象。
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結果
慶歷四年(1044年)四月,因新政實施后,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仁宗對朋黨之論也開始產生懷疑,范仲淹提出"小人之黨、君子之黨"的說法予以反擊,歐陽修也撰寫《朋黨論》一文上奏仁宗。
五月,范仲淹與韓琦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并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
六月,夏竦令人依照石介筆跡,誣蔑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廢立詔草。仁宗雖不相信,但范仲淹等人惶恐不安,時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為陜西、河東宣撫使,仍保有參知政事的頭銜。八月,富弼亦以樞密副使離京,出為河北宣撫使。
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同一天,,富弼亦被罷去樞密副使,,改任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鄆州。第二天,,杜衍被罷為尚書左丞,出知兗州。
二月初四,罷磨勘新法、任子新法。三月初五,韓琦罷樞密副使, 加資政殿學士, 知揚州。至此, 主持變法改革的主要人物, 全被逐出朝廷。二十三日,廢除科舉新法,恢復舊制。八月二十一日,歐陽修罷河北都轉運使,改知滁州。至此,慶歷新政徹底失敗。
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影響
范仲淹整頓官僚機構的六項措施, 只不過是微小的改革。至于其它四項如"均公田" 、"厚農桑" 、" 修武備" 、" 減搖役" 更談不上徹底的改革。"十事" 宣布后, " 修武備"一項, 便因眾多大臣反對而取消了; 其它各項雖然從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 十月開始推行, 但也無法貫徹下去。僅僅這樣一點微弱的改革, 當時一般官員已認為"規摹闊大,論者以為難行" 。"任子恩薄磨勘法密, 僥幸者不便, 于是謗毀浸盛, 而朋黨之論, 滋不可解"L 。慶歷新政最后在守舊官僚的激烈反對中, 宣告失敗。
經過嚴格考核,一大批碌碌無為或貪腐的官員被除淘汰,一批務實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狀況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開始有了起色。正直的士大夫紛紛賦詩填詞,贊揚新政;民眾也為之歡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慶歷改革失敗后,,社會矛盾并未緩和,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冗兵資費更是加倍,民族矛盾又十分尖銳,宋廷財政空虛,就拼命進行搜刮,慶歷年間農民和士兵的斗爭剛剛下去,各地農民又開始新的斗爭。嘉佑四年四月,刑部官僚上報說,由于民貧乏食,一年當中曾發生"劫盜"九百七十起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一場更大規模、更為深刻的改革運動已在醞釀之中,這就是王安石變法。慶歷改革對熙寧時王安石的改革, 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是在慶歷新政的基礎上擴大和深化的。
宋朝歷史事件慶歷新政評價
北宋兩次改革在中央集權統治一體化中起了一定的調節和完善的作用。例如范仲淹的提倡設置"祠堂" 、" 義莊" 、"族產" 、"族規" 、" 鄉約" , 發揮了宗法血緣的統治功能。范仲淹和王安石除了在政治體制和思想意識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外, 在經濟方面也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整頓, 如慶歷新政中的"均公田" 、"厚農桑" , "減搖役" 。
以上這勢都是書宋兩次改革對專制豐只中來集權一體化的調節和加強的措施。從社會的改進, 歷史的發展來說, 范仲淹和王安石所有的措施都沒有成功; 但從加強宋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一體化來衡量, 如通過官僚機構的調整, 財政經濟的治理, "重農桑" 、"均公田" 、" 減搖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稅法" 、"均輸法" 、" 市易法" 等等, 限制了兼并, 擴大了財政稅源, 這就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體化的統治,一定程度的延長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壽命。
慶歷新政主要只限于在政治機制上作些表面的微小的改革, 不敢太多地接觸到社會經濟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