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的歷史評價
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載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張載的歷史評價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傳第一百八十六》(張載傳):“載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己。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以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故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
呂公著:“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
朱熹《朱子類語》:“(人性論)極有功于圣門,有利于后學……,前此未曾有人說到此。”(張載的辯證思想)“極精”、“極好”。
程頤:“《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圣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后蓋未之見。”
王夫之:“張子之言無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精研幾,精義存神,以綱維三才,貞生而安死,則往圣之傳,非張子其孰與歸!”“橫渠學問思辨之功,古今無兩。”“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耒茲之失,如蛟日麗天,無幽不燭,圣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譚嗣同:“不知張子,又烏知天?”:“地圓之說,古有之矣,惟地球五星繞日而運。月繞地球而運,及寒暑晝夜潮汐之所以然,則自橫渠張子發之”,“……今以西法推之,乃克發千古之蔽。疑者譏其妄,信者又以駕于中國之上,不知西人之說,張子皆以先之。今觀其論,一一與西法合。可見西人格致之學(指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日新日奇,至于不可思議,實皆中國所固有。中國不能有,彼故專之。然張子苦心極力之功深,亦于是征焉。注家不解所謂,妄援古昔天文學家不精不密之法,強自繩律,俾昭著之。文晦澀難曉,其理不合,轉疑張子之疏。不知張子,又烏知天?”譚嗣同認為,張載關于天文地理等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不僅早于西方,而且高于西方,不僅合理,而且科學。只有了解張載的科學理論,才能更好的了解天文、地理。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說:“(氣論)是十一世紀關于感應原理的非常明確有力的敘述”,長期保持著“它的活力”。丁韙良在《翰林集》中稱其足以同“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以太”、“旋渦”說相匹敵。無論其評價是否恰當,都顯示了張載哲學的杰出成就和世界影響。
張載為天地立心
“橫渠四句”出自張載《橫渠語錄》,原文如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譯文: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繼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后世開辟永久太平的基業。
張載的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2006年9月,時任國務院的溫家寶在出訪歐洲前夕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曾引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跡。“橫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于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2、“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過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么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3、“為往圣繼絕學”,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絕學”者,孔孟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對儒學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關、閩諸大家,則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真能闡揚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惟有宋儒。
4、“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回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葉采解:“天地以生生為心,圣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為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為生民立道也;繼絕學,謂纘述道統;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于萬世。”按:宋代理學家認為儒學道統自堯、舜、禹、湯、周文王,至于孔子,至于孟子。孟子既沒,其道不傳。至宋儒興,才倡明了千載不傳之學。故稱“為去圣繼絕學”。為生民立道,《橫渠文集·性理拾遺》作“為生民立命”。
看了“張載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學習歷史的好方法
2.關于歷史的學習方法
3.什么是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