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歷史評價
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秦觀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秦觀的歷史評價
蘇軾: “有屈、宋之才。” ;“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宋史·文苑傳》
王安石:“其詩清新嫵媚,鮑、謝似之。”——《宋史》
李清照:"后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重典。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詞論》
金元好問評秦觀詩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論詩絕句》
陳延焯:”大抵北宋之詞,周、秦兩家,皆極頓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興尤深,美成規(guī)模較大,此周、秦之異同也。”——《白雨齋詞話》
王灼:張子野、秦少游,俊逸精妙。少游屢困京洛,故疏蕩之風(fēng)不除。——《碧雞漫志》卷二
張炎: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詞源》卷下
董士錫: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介存齋論詞雜著》引
劉熙載:少游詞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則過之。秦少游詞,得花間、尊前遺韻,卻能自出清新。東坡詞雄姿逸氣,高軼古人,且稱少游為詞手。山谷傾倒于少游《千秋歲》詞“落紅萬點愁如海”之句,至不敢和。要其他詞之妙,似此者豈少哉?——《藝概》卷四
馮煦:”淮海、小山真古之傷心人也“;少游以絕塵之才,早與勝流,不可一世,而一謫南荒,遽喪靈寶。故所為詞,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亂,悄乎得《小雅》之遺,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張?zhí)烊缯撓嗳缰x云:“他人之賦,賦才也;長卿,賦心也。”予于少游之詞亦云: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nèi),不可以傳。雖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猶若有瞠乎后者,況其下耶?——《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況周頤:有宋熙、豐間,詞學(xué)稱極盛,蘇長公提倡風(fēng)雅,為一代斗山。黃山谷、秦觀、晁無咎,皆長公之客也。山谷、無咎皆工倚聲,體格于長公為近。惟少游自辟蹊徑,卓然名家。蓋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騁妍于尋常擩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長公者獨深。張文潛贈李德載詩,有云:“秦文倩麗舒桃李。”彼所謂文,固指一切文字而言。若以其詞論,直是初日芙蓉,曉風(fēng)楊柳。倩麗之桃李,容猶當(dāng)之有愧色焉。王晦叔《碧雞漫志》云:“黃、晁二家詞,皆學(xué)坡公,得其七八。”而于少游獨稱其“俊逸精妙”,與張子野并論,不言其學(xué)坡公,可謂知少游者矣。——《蕙風(fēng)詞話》卷二
夏敬觀:少游詞清麗婉約,辭情相稱,誦之回腸蕩氣,自是詞中上品。比之山谷,詩不及遠甚,詞則過之。蓋山谷是東坡一派,少游則純乎詞人之詞也。東坡嘗譏少游:“不意別后,公卻學(xué)柳七!”少游學(xué)柳,豈用諱言?稍加以坡,便成為少游詞。學(xué)者細玩,當(dāng)不易吾言也。——吷庵手校《淮海詞跋》
周濟: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遜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宋四家詞選》序論
清代王國維:“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詞之最工者,實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溫、韋,后此姜、吳,皆不與焉。”——《人間詞話》
王士禎:“風(fēng)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高郵雨泊》
秦觀的人物生平
秦觀(1049-1100),早年字太虛,后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江蘇省高郵市人。他少時聰穎,博覽群書,抱負遠大,縱游湖州、杭州、潤州(今鎮(zhèn)江)各地。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
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
如浙江杭州的秦觀祠,麗水的秦觀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xué)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xiāng)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熙寧元年(1068),秦觀21歲,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zāi)的慘狀,創(chuàng)作了《浮山堰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
熙寧十年(1078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觀前往拜謁,寫詩道:“我獨不愿萬戶侯,惟愿一識蘇徐州。”(《別子瞻學(xué)士》)。次年,他應(yīng)蘇軾之請寫了一篇《黃樓賦》,蘇軾稱贊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同游戊烯、吳江、湖州、會稽各地,結(jié)下了友誼。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開始發(fā)奮讀書,積極準備參加科考;可是命運不濟,兩度應(yīng)考均名落孫山。蘇軾為之抱屈,并做詩寫信予以勸勉。
元豐七年(1084),蘇軾路經(jīng)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xué),后又致書曰:“愿公少借齒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贊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yīng)試。
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xué)博士,后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元祐七年(1091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xué)士、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xué)士”。京城任職的數(shù)年里,秦觀得與師友時相過從。
哲宗元祐年間,操持朝政的多為舊黨人士,但其內(nèi)部派別斗爭卻異常激烈。蜀黨領(lǐng)袖蘇軾及其“蘇門四學(xué)士”,均能夠出以公心,根據(jù)民生疾苦和國家利益,針對新、舊兩黨的主張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秦觀先后向朝廷進策論30篇,對當(dāng)時的內(nèi)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對王安石變法作了中肯的論析,認為新法是救國濟民的良策,只是執(zhí)法者矯枉過正,以致產(chǎn)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馬光執(zhí)政盡廢新法,認為那也是因噎廢食之舉。這些觀點在黨同伐異的激烈政治形勢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由于秦觀與蘇軾關(guān)系密切,他更無法逃脫派別門戶之間的中傷和攻訐。
紹圣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后,“新黨”執(zhí)政,“舊黨”多人遭罷黜。新黨人士章棹、蔡京上臺,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jiān)酒稅之職,后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元符二年(1099),秦觀年事已高,身處雷州,自做《挽詞》。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復(fù)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滕州,已經(jīng)去世。
鵲橋仙秦觀
《鵲橋仙·纖云弄巧》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情頌歌,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于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yōu)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jié)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此詞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余味無窮,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
看了“秦觀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淮海居士秦觀的簡介
2.對蘇軾的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3.淮海居士秦觀的故事
4.歷史上屬牛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