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的歷史評價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同叔,號潁濱遺老,別名蘇文定、蘇潁濱、蘇黃門、小蘇,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蘇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轍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蘇轍的歷史評價
趙禎: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蘇軾: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劉攽:具官某天材穎茂,儒學純備。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輔以術。早繇方聞之舉,藉甚士林之譽。粵自諫垣,進陟詞掖。倜儻正論,啟沃者非一;潤色王猷,灝噩乎吹萬。以游刃之余地,宜擢材而重任。是用進聯地官,貳司邦計。
陳襄:學與文若不逮軾,而靜厚過之。
張耒:某平生見人多矣,惟見蘇循州不曾忙,范丞相(范純仁)不曾疑。蘇公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范公見事,洞達情實,各有部分,未嘗疑惑。此皆過人者。
王辟之: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孫覿:白公(白居易)詩所謂辭達,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蘇黃門詩已不逮諸公,北歸后效白公體,益不逮,惟四字詩最善。張文潛(張耒)晚年詩不逮前作,意謂亦效白公詩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潛晚喜白公詩。信矣,如所料也。
朱熹:蘇子由愛《選》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王稱:轍之名跡與軾相上下,而心閑神王,學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則于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
脫脫: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于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后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于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于其間哉!
王世貞:吾嘗謂子瞻非淺于經術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則明允之余習。晚之所以不純,則蔥嶺之緒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為佳子弟也。
茅坤:蘇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氣或不如兄;然而沖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余言,...西漢以來別調也。
六國論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六國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轍所寫的一篇論,著重探討了六國當時應采取的自安之計,全文抓住一個“勢”字,站得高、看得遠,從大處著筆,高談闊論、說短論長,頗具戰國策士縱橫捭闔之風。
看了“蘇轍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歷史上蘇轍的簡介
2.歷史人物蘇轍的簡介
3.對蘇軾的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4.姚崇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