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趙頊歷史介紹
在王安石的解釋下,宋神宗趙頊能理解王安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張,并繼續支持新政。在王安石與守舊勢力的斗爭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罷退一批反對變法的官員。
宋神宗趙頊,英宗長子,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英宗趙曙長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后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宋神宗趙頊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宋神宗趙頊歷史介紹:宋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諱趙頊,原名仲針,宋朝第六位皇帝,英宗和宣仁圣烈高皇后所生長子。慶歷八年戊子年四月十日戊寅(1048年5月25日)生于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神宗出生當天,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氣聚集成云。神宗于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至元豐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當政共計18年,年號熙寧:熙寧元年正月一日(1068年2月6日)至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元豐: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至元豐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年號使用17年。元豐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神宗崩殂于福寧殿,享年37歲,殯于殿西階,廟號神宗,群臣上謚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乙酉,葬神宗于永裕陵。紹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謚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崇寧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謚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謚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宋神宗趙頊政治成就
滅夏之舉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占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后,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宋神宗趙頊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夏,惜壯志未酬,于元豐八年飲恨而死,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后,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宋神宗趙頊啟用人才
據《宋史》記載,趙頊自幼“好學請問,至日晏忘食”。
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贊賞。
神宗即位時,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至治平二年(1065年)虧空已達1570多萬。廣大農民由于豪強兼并,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內外憂患,財政困乏之際,神宗沒有氣餒,力圖“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表現出“勵精圖治,將大有為”,“奮然將雪數世之恥”的政治氣概。
趙頊在即位之前已聞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負和才能,并“由是想見其人”,因此即位不數月,就讓王安石出任江寧知府。幾個月后,又召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寄以治國安邦的厚望。神宗對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滿。宰相韓琦執政三朝,本該輔佐新帝,有所作為,然而見神宗提拔新人,卻堅辭相位,出判相州。神宗問:“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
韓琦說:“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表明了宋神宗趙頊反對王安石執政的態度。元老重臣富弼在罷相位時,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薦了文彥博。對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對,或以默然置之,堅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當朝大臣如參知政事吳奎、御史中丞呂誨、參知政事唐介、侍讀孫固等也都以王安石“護前自用”、“論議迂闊”、“狷狹少容”等為理由,極力反對王安石為相。面對種種阻撓,神宗不以為然,力排眾議,于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果斷地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委以重任,從而揭開了變法圖治、富國強兵的序幕。
宋神宗趙頊推行新法
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還特命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在這個機構中,神宗聽從王安石的推薦,進一步起用了呂惠卿、章敦、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這些人都有一定的實際才干,對于協助王安石擬定和貫徹新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新法逐漸出臺、實施,但是馬上遭到朝內外一批守舊勢力的攻擊。宋神宗趙頊們不僅從新法的內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責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
在朝議紛紛面前,神宗雖曾一度猶豫,但終不為所動。至于學術、道德上的爭論,神宗則認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于事”。宋神宗趙頊講求道德與功名并重,對守舊勢力反對變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甚為反感。
在王安石的解釋下,宋神宗趙頊能理解王安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張,并繼續支持新政。在王安石與守舊勢力的斗爭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罷退一批反對變法的官員。如御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镠、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士范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相反,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進一步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權力,于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后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