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的歷史介紹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宋仁宗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繼帝位,初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始親政。
宋仁宗(1010—1063),即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
宋仁宗趙禎的歷史介紹:天圣、明道10余年間,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宋代科學文化有一定發展,但各種社會矛盾也進一步尖銳,土地兼并日趨嚴重,皇佑元年(1049)全國軍隊總數增至140萬,達到北宋養兵的高峰。軍費開支占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員數目也超過真宗時約一倍。康定、慶歷年間,西夏幾次大舉進犯,宋軍都大敗,后與西夏訂立和議,每年給西夏大量銀、絹、茶。對遼也屈辱求和,增納歲幣。農民起義、兵變、少數民族反抗斗爭,一年多于一年。為了解決統治危機,仁宗曾于慶歷年間,任用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充執政,企圖對吏治作一些整頓,史稱慶歷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無能,在位雖長達42年,卻無所作為。
不過在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宋仁宗趙禎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里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干。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宋仁宗趙禎也就沒有吃。
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宋仁宗趙禎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宋仁宗趙禎:“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寧愿忍一時之餓。”
諫官王素曾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仁宗回答說:“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給我,現在在宮中,我很中意,你就讓我留下她吧。”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仁宗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命令太監說:“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辦好后就來報告。”講完,宋仁宗趙禎還淚水漣漣。王素說:“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必如此匆忙辦理。女子既然已經進了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趙禎說:“朕雖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樣重感情。將她們留久了,會因情深而不忍送她們走的。”
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寢宮,因為頭癢,沒有脫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喚梳頭太監進來替宋仁宗趙禎梳頭。太監梳頭時見仁宗懷中有一份奏折,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仁宗說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說:“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還要增置。陛下侍從并不多,宋仁宗趙禎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過分了!”仁宗沒有接口。太監又問:“宋仁宗趙禎們的建議,陛下準備采納嗎?”仁宗說:“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采納。”太監自恃一貫為皇上所寵信,就不滿地說:“如果采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仁宗聽了,頓然站起呼喚主管太監入內,按名冊檢查,將宮人29人及梳頭太監削減出宮。事后,皇后問道:“梳頭太監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不是多余的人,為何將宋仁宗趙禎也削減?”仁宗說:“宋仁宗趙禎勸我拒絕諫官的忠言,我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宋仁宗趙禎的建議。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佐堯的職務,理由是宋仁宗趙禎平庸了些,張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愿意,言辭更加激烈,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佐堯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包拯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宮中對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載,仁宗情急之下把節度使說成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或冠以“仁”。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出后,“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燒紙錢哭于大內之前。”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