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的歷史典故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959年(后周顯德六年),后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訓即位,年方7歲,主少國疑。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撤與石守信、王審價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隊實權。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陳橋兵變的歷史典故。
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借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趙匡胤即回師大梁逼后周皇帝讓位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后周政權的軍事政變。
公元959年,后周顯德六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公元960年,后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寡,不能出戰。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后,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就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
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并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于他外別無他路。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后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參與人物: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江湖綽號趙玄郎,小名香孩兒、趙九重,中國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涿州(今河北),河南洛陽人。出身于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河南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杰出人物。
石守信(928年—984年),宋朝人,北宋開國將領。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五代后周時累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節度使,與趙匡胤結為異姓兄弟。趙匡胤建宋后,參加平定潞州、揚州等戰役;961年(建隆二年)任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963年(乾德元年)春,被宋太祖杯酒釋兵權。972年(開寶五年),守信之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慶公主。979年(太平興國四年),隨宋太宗征遼。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徙鎮陳州。石守信死后,被葬于“河南洛陽縣平樂鄉宣武村”。
高懷德(926年-982年),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人。高懷德是北宋初年將領、宋太祖妹夫。其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后與石守信等秉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高懷德死后被追封為渤海郡王,葬于永安縣(今河南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