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的歷史簡介
金國(1115-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個部族國家。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后,1115年于會寧府建都立國,國號大金,改元收國。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我國歷史上繼遼之后的另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在消滅遼之后,又消滅了北宋王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金國的建立者女真族生活在我國黑龍江中下游和長白山地區,在遼統治初期,它還處于原始氏族形態,但隨著人口的增加與鐵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發展起來,到遼末年,女真族以成為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公元1114年,女真貴族完顏阿骨打誓師起義,次年,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王朝。金王朝建立后,阿骨打馬上發兵攻打遼國控制女真族的咽喉要道--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境)。遼國此時發現事態嚴重,但以無力回天。公元1120年,金與宋簽定"海上之盟"共同對遼,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金國完全控制了北方。
在消滅遼國以后,金國把矛頭直指向宋朝。自太宗吳乞買,金國大舉進攻宋朝,雖然宋軍民全力反抗,但由于宋統治者的無能,使得金國連連得勝,最終攻占了北宋都城開封,虜去徽欽二帝,使北宋滅亡。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國繼續向南進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對金國的抵抗使得金軍實力大降,無力再和南宋交戰,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直至金國被蒙古族滅亡。
金國在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國力非常落后,在其內部還存在著一些原始制度的殘余。自太宗、熙宗、海陵王以來,金國進行了全面的轉型,使其從原來的游牧部落變為了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集權制國家,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金國的后期,雖然南宋王朝對其并無任何威脅,但北方發展起來的蒙古族卻成了金國的勁敵。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公元1121年,蒙古開始了滅金的戰爭。成吉思汗、窩闊臺先后發動多次對金國的戰役,這大大削弱了金國的國力。為躲避蒙古的進攻,金不得不南遷至黃河以南,希望依靠黃河天塹阻擋南進的蒙古軍隊。但黃河擋不住蒙古騎兵的鐵蹄,公元1233年,元太宗窩闊臺帥軍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破,金國至此宣告滅亡,前后共歷九帝,一百一十九年。
政治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后,就逐步棄用了契丹制,全盤采用女真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
金朝建國之初,金太祖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于所占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占有遼東京州縣以后,“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 。即不管是系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別,“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
但一到進入燕云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 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于朝廷之內的勃極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系天輔七年(1123年)始設于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后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云中兩樞密院,后又歸并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早在太宗天會初,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制,全盤改用漢制。《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干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宋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顏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干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持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著二元政治的局面。
《金史》里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云漢地,與后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詔中外”。由于太宗一年后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這不只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臺尚書省則只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志著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 。
軍事
金軍大體可分為本族軍、其他族軍、州郡兵和屬國軍。前二者為主力,后二者為輔翼。最初,奴隸主、封建主都應從軍。領有漢地后,主要實行征兵制,簽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為兵,稱為“簽軍”,到后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統治中原后,還仿漢制,實行發軍俸、補助等措施。對年老退役的軍官,曾設“給賞”之例。對投降的宋軍,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漢人降將統領。
金軍亦以騎兵為主,步兵次之。騎兵一兵多馬,慣于披掛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后,步兵數量大增。水軍規模也較大,但戰斗力較弱。除冷兵器外,還使用火炮﹑鐵火炮﹑飛火槍等火器作戰。后來蒙古南侵之時,金軍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將赤盞合喜駐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軍事機關原設有都統,后改為元帥府、樞密院等,協助皇帝統轄全軍。戰時,皇帝指定親王領兵出征,稱都元帥、左右副元帥等臨時職位。邊防軍事機構有招討司、統軍司等。金朝軍隊采用結合社會與軍事制度的猛安謀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長的制度。早在女真族時期,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產,戰爭時參加戰斗,兵器、糧食自幾自足。分置人民約一千戶為猛安、約一百戶為謀克,謀克相當于百夫長,猛安相當于千夫長。萬戶府下轄諸猛安,猛安下轄謀克,謀克之下還有五十、十、伍等組織。兵員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戰時副軍可以遞補正軍。兵為世襲制,兵員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
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朝時,以三百口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約二千五百人的兵力,僅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就將遼國、北宋兩邦徹底征服。后來猛安謀克既是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隨著金朝不斷南移,猛安謀克制度與奴隸制互相適應的制度逐漸遭到破壞,“舍戎狄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女真人的日趨文弱化就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
金世宗時,阿魯罕任陜西路統軍使,“陜西軍籍有闕,舊例用子弟補充,而材多不堪用,阿魯罕于阿里喜、旗鼓手內選補 ”。史旭有詩:“郎君坐馬臂雕弧,手捻一雙金仆姑。畢竟太平何處用,只堪妝點早行圖。”,已知“國朝兵不可用,是則詩人之憂思深矣。 ”。1168年朝廷從猛安謀克中遴選侍衛親軍,而“其中多不能弓矢”。最后當蒙古突騎興起后,金軍在野狐嶺戰役等大型戰役中慘敗,最后南遷汴京。然而在金哀宗時期所建立忠孝軍,對蒙古軍仍有一定威脅。
經濟
金朝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異。金朝建立之初,女真族尚處于漁獵農耕的混和制度,而它所控制的漢地,農業經濟早已高度發展。從金熙宗到金章宗的半個多世紀里,北方社會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東北地區社會經濟比遼時有了較大的發展,如冶鐵業有明顯進步。在金世宗與金章宗期間,原來使用奴隸生產的猛安謀克戶也逐漸轉化成地主。這個轉化主要有受田、賦稅、區別平民和奴隸等,女真貴族借此擴大土地占有范圍 。
農業
金朝把發展農業作為軍事擴張的基礎,視其隆興之地東北地區為糧倉,將中原地區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都逐漸傳播到當時落后的今東北地區。由于鐵制農業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作物品種也日益增多。金初,不種谷麥,只種稷子春糧。以后農作物品種日益增多,農作物有小麥、粟、黍、稗、麻、菽類等;蔬菜類有蔥、蒜、韭、葵、芥、瓜等。 金廷又鼓勵墾荒,例如規定開墾荒地或黃河灘地可以減免租稅,所以開墾農田面積有所增加 。
金朝的土地制度給予女真族很大的優惠,這是漢族、契丹族與渤海族所沒有的。女真族的土地制度是一種稱為“牛具稅地”的制度, 繼承氏族制度的遺風。占地多少是以耒牛、人口為依據的,擁有眾多人口和耒牛的女真貴族自然就可以廣占田土。到金世宗大定年間,人、牛、地比例不符的情形已很普遍 。
金熙宗時期開始實行的“計口授田”的制度。早在金朝統治廣大的華北地區后,有計劃的將大量的猛安謀克分散各地以鎮壓漢族,被稱為屯田軍。金廷對內遷的屯田軍戶,都按照戶口給以官田,即所謂“計口授田”。當官田不敷分配時也會大量搶占民田。屯田軍戶分得土地以后,大多讓租給漢族耕種或是強迫漢族無償耕種。由于剝削嚴重,無人愿意耕種,土地逐漸荒廢。金世宗時再派官吏到各地去“拘刷良田”,兼并土地為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