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介紹
贛州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位于贛州市章江新區(qū)興國路,占地30畝,建筑面積20290平方米,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贛州市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贛州市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簡介
贛州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位于贛州市章江新區(qū)興國路,占地30畝,建筑面積20290平方米,投資1.48億元,贛州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于2007年開工建設,2009年9月27日正式開館,一年來共接待游客約70萬人次。
館舍功能
贛州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博物館為五層獨立基礎、框架結構,其中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東側為城展館,西側為博物館,中間設有報告廳等多功能建筑。博物館設有贛南人民革命歷史展廳、贛南客家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展廳、贛南客家傳統(tǒng)建筑展廳、精品文物廳等;城展館設有中心城市規(guī)劃模型展廳、縣(市)規(guī)劃模型展廳、多功能展廳等。博物館主要建設大型展廳4個、中型展廳3個、小型展廳4個、重點項目公示廳2個、文物庫房12個、學術報告廳1個以及辦公管理用房若干個;城展館主要建設中心城區(qū)規(guī)劃模型展廳2個、縣市規(guī)劃模型展廳1個、城市發(fā)展史展廳1個、城市建設檔案庫房若干個;另外,還有禮儀城市客廳1個和貴賓接待用房等。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為開放時間(周一閉館檢修),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照常開放。
免費參觀
憑有效身份證件領取參觀券免費參觀,團隊參觀須提前預約登記。市區(qū)可乘K2路(到贛州市體育中心下站)、28路(到市政中心下站)、21路(到市政中心下站)等公交車或的士前往參觀。
二、典藏文物
贛州市博物館擁有6件國家一級文物,3件國家二級文物,均為鎮(zhèn)館之寶,具有鮮明的特色和代表性。
1、出行圖和謁拜圖繩紋墓磚
出行圖和謁拜圖繩紋墓磚是贛州市博物館庋藏的2件國家一級文物。
1981年在贛州市蟠龍鎮(zhèn)武陵村的獅形嶺發(fā)掘了一座較大的東漢時期磚室墓,出土了一批陶罐、鐵劍、銅鏡等文物,非常重要的是,這座墓墓磚上使用了畫像磚,磚上模印有墓主人徨前活動的圖案:一種是出行圖繩磚,長30、寬22.5,厚7.7厘米,刻畫的是墓主人騎在馬上,仆人前呼后擁外出的場面;另一咱是謁拜圖繩紋墓磚,長29.5、寬22、厚7.6厘米,刻畫著墓主人端坐于案幾后面,四周是持槍執(zhí)戟的武士,有一人正向他跪拜謁見。根據(jù)此墓的形制、出土文物和畫像磚綜合判斷,墓主人生前應是漢代的贛縣行政長官。這一墓葬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贛州市漢代歷史文字記載的不足,該墓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在江南地區(qū)十分罕見,且線條、圖案清晰,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2、七里窯褐釉柳斗紋乳釘罐
褐釉柳斗紋釘罐是贛州七里窯的獨特產品,以鼓釘紋飾為其特色。贛州七里窯始建于唐末五代,盛燒于兩宋,終燒于元代。
贛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褐釉柳斗紋乳釘罐,為國家一級文物,口徑9.3,高10.2厘米,卷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口沿施醬褐釉不及底,器身壓印柳斗紋,頸部飾白乳釘一周。這種產品在贛州七里窯大批出土,釉色和造型也多種多樣,產品相當豐富,是七里窯的是要產品之一,宋元時期,除國內銷售外,還遠銷到了日本和韓國一逞,1976年在韓國木浦市新安附近打撈出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上就成批地發(fā)現(xiàn)這種褐釉柳斗紋乳釘罐。
3、永樂銅鐘
永樂大鐘為贛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及文物。口徑90厘米、高157厘米,中空,鐘腔下部葵口,下部厚6.5厘米,上部厚2厘米,鐘紐呈扁平弓形,立面上鑄有卷云紋,鐘肩鑄有一圈18片并列的蓮瓣紋,鐘腔外中部數(shù)圈凸弦紋和四組方格紋。下框鑄有陽文楷書"大明永樂四年丙戌春劉淵然命工鑄造銅鐘一口"。大鐘現(xiàn)存放于贛州文廟大成殿前。
文廟位于贛州市厚德路東段,唐時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為符宮,一直為贛州著名的道教宮觀,直到清乾隆元年才改為文廟。明朝是一個崇信方術的社會,劉淵然就是當時著名的道教術士。劉淵然(1352-1432),贛州人,自幼在祥符宮出家為道士,后道術高明,聲名遠播,洪武26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聯(lián)其名而召見于皇宮,賜號高道,館于朝天宮;1425年,明仁宗又賜號為長春真人,總領全國道教事務,宣德初,進號為大真人,得到了明初帝禮遇。贛州祥符宮是劉淵然修道受法地,明永樂初年贛縣知縣李顯主持修葺祥符宮,劉淵然在南京知曉后特命鑄造大銅鐘一口表示慶賀。該銅鐘鑄造精美,工藝高超,聲音洪亮悅耳,并不絕對紀年,為研究宗教歷史、贛州地主史和明代鑄鐘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是國內珍貴的永樂銅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