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廣場的發展歷史簡介
城市廣場是為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市廣場的發展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城市廣場的發展歷史簡介
古希臘城市廣場,如普南城的中心廣場,是市民進行宗教、商業、政治活動的場所。古羅馬建造的城市中心廣場開始時是作為市場和公眾集會場所,后來也用于發布公告、進行審判、歡度節慶等的場所,通常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紀念性的建筑物。羅馬的圖拉真廣場中心有圖拉真皇帝的騎馬銅像,廣場邊上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后面的小院中矗立著高43米的圖拉真紀念柱,柱頂立著皇帝銅像,用以炫耀皇權的威嚴。公元5世紀歐洲進入封建時期以后,城市生活以宗教活動為中心,廣場成了教堂和市政廳的前庭。意大利錫耶納城的開波廣場就是一例。
15~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由于城市中公共活動的增加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的繁榮,相應地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廣場,如羅馬的圣彼得廣場、卡比多廣場等。后者是一個市政廣場,雄踞于羅馬卡比多山上,俯瞰全城,氣勢雄偉,是羅馬城的象征。威尼斯城的圣馬可廣場風格優雅,空間布局完美和諧,被譽為“歐洲的客廳”。17~18世紀法國巴黎的協和廣場、南錫廣場等是當時的代表作。
19世紀后期,城市中工業的發展、人口和機動車輛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廣場的性質、功能發生新的變化。不少老的廣場成了交通廣場,如巴黎的星形廣場和協和廣場。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和現代建筑的出現,交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城市廣場在空間組織和尺度概念上的改變,產生了像巴西利亞三權廣場這樣一種新的空間布局形式。
中國古代城市缺乏公眾活動的廣場。只是在廟宇前有前庭,有的設有戲臺,可以舉行廟會等公共活動。此外,很多小城鎮上還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市場和碼頭、橋頭的集散性廣場。衙署前的前庭,不是供公眾活動使用,相反,還要求他們肅靜回避。這在古代都城的規劃布局中更為突出,如宮城或皇城前都有宮廷廣場,但不開放。明清北京城設置了一個既有橫街又有縱街的“T” 字形宮廷廣場(在今天安門廣場)。在縱向廣場兩側建有千步廊,并集中布置中央級官署。廣場三面入口處都有重門,嚴禁市民入內,顯示宮闕門禁森嚴的氣氛。
城市廣場的設計規范
第11.1.1條城市廣場按其性質、用途及在道路網中的地位分為公共活動廣場、集散廣場、交通廣場、紀念性廣場與商業廣場等五類.有些廣場兼有多種功能。
第11.1.2條應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性質、功能和用地范圍,結合交通特征、地形、自然環境等進行廣場設計,并處理好與毗連道路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的銜接,以及和四周建筑物協調,注意廣場的藝術風貌。
廣場應按人流、車流分離的原則,布置分隔、導流等設施,并采用交通標志與標線指示行車方向、停車場地、步行活動區。
第11.1.3條各類廣場的功能與設計要求如下:
一、公共活動廣場主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動。有集會功能時,應按集會的人數計算需用場地,并對大量人流迅速集散的交通組織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各類車輛停放場地進行合理布置和設計。
二、集散廣場應根據高峰時間人流和車輛的多少、公共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結合地形,合理布置車輛與人群的進出通道、停車場地、步行活動地帶等。
飛機場、港口碼頭、鐵路車站與長途汽車站等站前廣場應與市內公共汽車、電車、地下鐵道的站點布置統一規劃,組織交通,使人流、客貨運車流的通路分開,行人活動區與車輛通行區分開,離站、到站的車流分開。必要時,設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
大型體育館(場)、展覽館、博物館、公園及大型影(劇)院門前廣場應結合周圍道路進出口,采取適當措施引導車輛、行人集散。
三、交通廣場包括橋頭廣場、環形交通廣場等,應處理好廣場與所銜接道路的交通,合理確定交通組織方式和廣場平面布置,減少不同流向人車的相互干擾,必要時設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
四、紀念性廣場應以紀念性建筑物為主體,結合地形布置綠化與供瞻仰、游覽活動的鋪裝場地。為保持環境安靜,應另辟停車場地,避免導入車流。
五、商業廣場應以人行活動為主,合理布置商業貿易建筑、人流活動區。廣場的人流進出口應與周圍公共交通站協調,合理解決人流與車流的干擾。
第11.1.4條在廣場通道與道路銜接的出入口處,應滿足行車視距要求。
第11.1.5條廣場豎向設計應根據平面布置、地形、土方工程、地下管線、廣場上主要建筑物標高、周圍道路標高與排水要求等進行,并考慮廣場整體布置的美觀。
廣場排水應考慮廣場地形的坡向、面積大小、相連接道路的排水設施,采用單向或多向排水。
廣場設計坡度,平原地區應小于或等于1%,最小為0.3%;丘陵和山區應小于或等于3%。地形困難時,可建成階梯式廣場。
與廣場相連接的道路縱坡度以0.5~2%為宜。困難時最大縱坡度不應大于7%,積雪及寨冷地區不應大于6%,但在出入口處應設置縱坡度小于或等于2%的緩坡段。
看了城市廣場的發展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