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發展歷史
電腦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在我們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腦的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臺電腦簡介
第一臺計算機是美國軍方定制,專門為了計算彈道和射擊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1946年這臺計算機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電子管。該機使用了1500個繼電器,18800個電子管,占地170m,重量重達30多噸,耗電150KW,造價48萬美元。開機時讓周圍居民暫時停電。這臺計算機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運算,400次乘法運算,比當時最快的計算工具快300倍,是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用今天的標準看,它是那樣的"笨拙"和"低級",其功能遠不如一只掌上可編程計算器,但它使科學家們從復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革命時代。
第一代電腦的發展
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7)這一階段計算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電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時電路作存儲器,輸入與輸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紙帶,體積大、耗電量大、速度慢、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維護困難且價格昂貴。在軟件上,通常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編寫應用程序,因此這一時代的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
這時的計算機的基本線路是采用電子管結構,程序從人工手編的機器指令程序,過渡到符號語言,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計算工具革命性發展的開始,它所采用的二進位制與程序存貯等基本技術思想,奠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基礎。以馮 諾依曼為代表。
第二代電腦的發展
晶體管計算機(1958-1964)20世紀50年代中期,晶體管的出現使計算機生產技術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由晶體管代替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礎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儲器,在整體性能上,比第一代計算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程序語言也相應的出現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計算機高級語言。晶體管計算機被用于科學計算的同時,也開始在數據處理、過程控制方面得到應用。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第一代,計算機都采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于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晶體管不僅能實現電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使用晶體管后,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制造高速電子計算機就更容易實現了。
第三代電腦的發展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65-1971)20世紀60年代中期,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成功制造了集成電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成為計算機的主要部件,主存儲器也漸漸過渡到半導體存儲器,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大大降低了計算機計算時的功耗,由于減少了焊點和接插件,進一步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在軟件方面,有了標準化的程序設計語言和人機會話式的Basic語言,其應用領域也進一步擴大。
第四代電腦的發展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15)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計算機硬件生產過程,計算機的體積進一步縮小,性能進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導體存儲器作為內存儲器,發展了并行技術和多機系統,出現了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軟件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自動化。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幾乎所有領域都能看到計算機的"身影"。
第五代電腦的發展
第五代計算機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計算機,它具有推理、聯想、判斷、決策、學習等功能。計算機的發展將在什么時候進入第五代?什么是第五代計算機?對于這樣的問題,并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日本在1981年宣布要在10年內研制"能聽會說、能識字、會思考"的第五代計算機,投資千億日元并組織了一大批科技精英進行會戰。這一宏偉計劃曾經引起世界矚目,并讓一些美國人恐慌了好一陣子,有人甚至驚呼這是"科技戰場上的珍珠港事件"。現在回頭看,日本原來的研究計劃只能說是部分地實現了。到了今天還沒有哪一臺計算機被宣稱是第五代計算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未來社會中,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將會三位一體化。新世紀的計算機將把人從重復、枯燥的信息處理中解脫出來,從而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給人類和社會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時,我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未來計算機。
看了電腦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