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的來歷
國慶節是一個舉國同慶的日子,在這一天舉國上下人人樂開懷。國慶節是怎么來的呢?以下是留學網為您收集的關于國慶節來歷的相關資料,一起來了解一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慶節的來歷,歡迎大家閱讀。
國慶節來歷
國慶節,也稱國慶日、國慶紀念日,是指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節日,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或其他有重大意義的周年紀念日。在這個日子里,每個國家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典活動。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是圣馬力諾的國慶節,遠在公元301年,圣馬力諾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
新中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因此全國各地人民會在每年的10月1日舉行慶祝活動。2015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6周年紀念日。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1]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
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
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各國國慶定名依據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
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
以占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侖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加納等國也是如此。
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
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
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
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
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看了“國慶節的來歷”還想看:
1.國慶節歷史由來
2.國慶節的由來簡介
3.國慶節的由來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