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金獎白蘭地酒有什么來歷
1892年,著名的愛國僑領客家人張弼士先生為了實現“實業興邦”的夢想,先后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序幕由此拉開。
金獎白蘭地酒是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拳頭產品,原名“張裕白蘭地”。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世博會舊稱)上榮獲金質獎章和獎狀后,張裕可雅白蘭地一舉奪得金獎,成為中國白蘭地國際上首次獲獎。于1928年改名“金獎白蘭地”,以資紀念。
金獎白蘭地酒液色澤金黃,晶瑩透明,具有本酒獨特的芳香和優雅柔協的酯香,飲時口味醇濃微苦,爽口,回味綿長,還有濃郁的橡木香味。酒度四十度。適量常飲該酒有耐寒提神、解除疲勞、幫助消化、治療傷風及輕微吐瀉、防止霍亂的功能。如果與葡萄酒、汽水和檸檬水兌合飲用,更有特殊風味,是高級宴席上的佳釀珍品,可與世界名牌白蘭地媲美。
張裕金獎白蘭地隨著新中國的發展浪潮登上了酒業的最高峰,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被評選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當時同被選為“八大名酒”的還有張裕玫瑰香紅葡萄酒和張裕味美思這兩款充滿洋味的酒,以及茅臺酒、汾酒、西鳳酒等中國特色酒。此后,金獎白蘭地在第二、三屆全國評酒會上都被選為名酒,成為極少能夠蟬聯三屆國家名酒的產品之一。
在日內瓦,張裕金獎白蘭地更在國際會議期間,被選中與茅臺酒一起送往國際會議宴會廳,被認作洋為中用、璧合珠聯的結晶。此深刻用意,顯然被與會各國代表心領神會。國際會議的會刊—《國際雜談》則概括了人們的這種贊譽:金獎白蘭地代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文化的進步。
金獎白蘭地自問世以來,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1912年,孫中山先生曾參觀張裕葡萄釀酒公司,親筆題詞“品重醴泉”,對這家公司的產品“張裕金獎白蘭地”等名酒予以贊揚。1914年,在山東省物品展覽會上獲金質獎章,南洋勸業會上獲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狀。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國家八大名酒之一。1963年、1979年和1985年,在全國第二、三、四屆評酒會上,均被評為國家名酒,一并榮獲國家金質獎章。1984年。在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中,榮獲金杯獎。
2011年,張裕白蘭地再次勇奪國際殊榮,在首屆國際白蘭地盲品會上贏得各國專家贊譽,與人頭馬、馬爹利一起名列前三位,可說是張裕百年傳奇的輝煌再續。
發展歷史
1892年 張裕釀酒公司創立,開創了中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之先河1896年 從歐洲大批引進優質葡萄苗木,創建葡萄園。釀造出中國第一批葡萄酒。
1905年 亞洲最大的地下大酒窖竣工。
1912年 孫中山先生到張裕參觀,并題贈“品重醴泉”四字
1914年 張裕“雙麒麟”商標注冊成功,公司正式對外營業
1915年 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張裕的四種酒--(可雅)白蘭地、紅玫瑰葡萄酒、瓊藥漿和雷司令白葡萄酒,獲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狀
1917年 張裕正式營業四周年慶典,張學良、康有為、黎元洪等社會名流前來祝賀并留下諸多寶貴手跡
1929年 張裕公司結束自營階段,轉為租賃階段
1934年 進入中國銀行接管時期
1941年 被日軍強行接管
1949年 煙臺解放,瀕臨破產的張裕得以重生
1952年 張裕三種產品名列中國八大名酒之列
1954年 周用張裕金獎白蘭地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宴請與會代表,被稱為“金獎白蘭地外交”。
1956年 張裕公司向毛澤東主席呈寫了《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生產情況報告》毛主席指示:要大力發展葡萄和葡萄酒生產,讓人民多喝一點葡萄酒
1958年 創辦張裕釀酒大學,為中國葡萄酒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1981年煙73、煙74優質色素葡萄品種培育成功
1982年 恢復“張裕”名號,定名為“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1987年 煙臺被命名為“國際葡萄·葡萄酒城”,這是亞洲第一個葡萄酒城
1989年 受計劃經濟影響,銷售困難
1990年 成立銷售公司,開始以市場為導向強化銷售管理
1992年 張裕百年慶典
江澤民視察張裕并題詞:“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
張裕獲外貿出口自主權
公司舊址被定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煙臺國際葡萄酒節隆重召開
1993年 “張裕”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1994年 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 公司利稅首次突破億元
1997年 收購煙臺福山葡萄酒公司和煙臺第二釀酒廠
煙臺張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張裕B股發行,成為國內同行業首家股票上市公司
1998年 利稅突破2億大關
正式接收煙臺中藥廠和煙臺釀酒廠,股份公司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
“張裕”獲中國消費者當年購物首選品牌、當年最喜愛的品牌和購物首選品牌等三個第一,集團技術中心被認定為“省級技術中心”。
1999年 北京中華世紀壇把張裕公司的創建記載為中國1892年所發生的四件大事之一
“張裕”解百納干紅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周“上被譽為”經典的東方美酒“;在上海全球500強”財富論壇“年會上,張裕解百納干紅被認定為“唯一專用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