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的歷史和來歷
秦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藝術魅力與規模都是前無古人的;你是否在尋找“兵馬俑的歷史和來歷”?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兵馬俑的歷史和來歷
1、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2、其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標志。
3、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4、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不但對研究軍事史上有著巨大的價值,而且對藝術史、科學史的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再現了2200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5、秦始皇的發現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它和埃及、希臘等地的藝術精品的不同之處是以磅礴的氣勢、巨大的規模、嚴整獨特的藝術結構震驚世界。
6、它使我們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揮著千軍萬馬,統一六國的偉大事業。
7、秦兵馬俑也體現了我國勞動人命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另外也體現當時統治者濫用民力。
秦兵馬俑的歷史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于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用。
兵馬俑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過洞中。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隊開赴發掘現場。隨后,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通過試掘和鉆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8年,法國前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結論是,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復雜的戰況。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制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制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 “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概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變化
秦始皇陵在公元前208年建成,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關中并大規模破壞皇陵及兵馬俑坑,此后陵園一直長眠于地下。1974年,陜西省考古隊進行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1974年7月,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進行發掘修復一號坑,在1976年4月偶然發現了二號坑,1976年5月發現了三號坑。1976年至1978年,新增了考古、保護、修復、照相等多種考古人員,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