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
軼事,漢語詞語,同"逸事",即世人不知道的史事;關于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大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
1、秦始皇統一天下時還剩了個衛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了六國完成統一大業。但他還剩了一個衛國沒滅,原因是衛國太弱小了,當時只占了一座城,長期依附秦國。秦始皇始終沒有對衛國出手,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把衛君廢為庶人,衛國才宣告滅亡,成為了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
2、曹丕組織過一場驢叫葬禮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非常會寫文章,和曹丕關系很好。公元217年王粲去世,那會曹丕還是世子,他十分傷心,帶著一大幫文人來吊唁,然后跟大家說,王粲生前最喜歡聽驢叫聲,讓我們一起學驢叫,為他送行吧!于是葬禮上響起一片驢叫聲。
3、杜甫是真的很忙
之前網絡上有個爆紅的梗叫“杜甫很忙”,實際上杜甫確實很忙,他不敢“閑”。因為杜甫的父親名叫杜閑,古人有避尊長諱的講究,杜甫一輩子寫了幾千首詩,保存下來的有1500多首,但沒有哪首詩里面出現過“閑”字,人家可以“閑聽桂花落”,杜甫不敢。
4、青樓是管仲發明的
管仲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曾經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仲創造性地設置了青樓,把那些女奴隸和女戰俘收集起來,成立國營青樓,于是其他國家的商人都紛紛跑到齊國做生意,齊國的財富一天比一天多,后世青樓都把管仲奉為祖師爺。
5、歷史上有過一場男版東施效顰
潘安是西晉時期的文學家,左思也是。但潘安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子,左思的長相卻十分丑陋。潘安駕車出門,那些婦女、姑娘都向他車里扔水果和鮮花,左思聽說后,也駕著車到處跑,結果那些女人都向他吐唾沫,左思只好傷心地回家了。
古代名人趣事
唐僖宗年間,有一個叫于祐的學士在皇城的宮墻外散步,他在御溝內洗手時,無意中發現從宮里隨著流水飄來很多紅葉,而且紅葉上似乎還有墨痕。于祐隨手撿起一片,上面居然題著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p>
于祐心想這很有可能是宮中的某個才女所作,頓時心生思慕之情。于是也找來一片紅葉,題詩兩句:“ 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將其投到御溝上游,悵然若失,惆悵良久方才離去。后來于祐屢遭坎坷,眼見仕途無望,無奈在河中人韓泳家里做了教書先生。在韓泳的撮合下,娶了曾經在宮里當過宮女妻的韓氏為妻。
一天,韓氏偶然間在于祐的竹制書籃中發現了一張紅葉,不由得大驚失色,說道:“這是我當年所作的詩句啊,你是從哪里得來的呢?”于祐就向妻子講訴了在自己心里珍藏許久的往事。韓氏說:“我當年也曾經在水中撿到一片紅葉,卻不知是誰所作。”于是打開箱子取出紅葉,上面還能看見淡淡的墨痕,正是當年于祐投到水里那一片。夫妻二人驚嘆無比,相擁而泣,感慨萬分,都認為兩人的婚姻絕對不是今生的偶然,而是前生就注定的緣分。
如果當初沒干這行……
光武帝劉秀得到天下后,沒有像他的祖宗劉邦那樣兔死狗烹、卸磨殺驢。劉秀閑暇時經常召這些功臣們進宮飲酒敘舊,有一次大家喝的正高興的時候,劉秀問他們:“如果當年你們沒有追隨我一起打天下,現在能做點什么呢?”高密侯鄧禹說道:“我稍稍還有點學問,應該可以在郡里當個文學博士,或者在鄉里教書。”劉秀笑著說:“你也太謙虛了,你出身名門,德才兼備,至少也能當個郡功曹。”眾人一個個的接著說了下去,輪到大將馬武的時候,馬武說:“我勇武過人,可以當守尉捉拿盜賊。”劉秀哈哈大笑:“可拉倒吧,你小子好吃懶做,別自己當了盜賊,反而讓人家給捉了去。”
歷史名人趣聞
低調的巴金
巴金的兒子李小棠在復旦大學讀書四年,學校許多領導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李小棠畢業后就到上海市__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沒有一點怨言。1993年,巴金89歲生日時,上海市__主席陳鐵迪來寓所拜訪巴金。當看到自己屬下的工作人員李小棠時,陳鐵迪奇怪地問:“你怎么也來了?”這時,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釋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兒子呀!”直把陳鐵迪驚異得半天沒喘過氣來。
林語堂
一所女子學校請林語堂演講,因正值畢業班的“職業周”,所以給他的題目是“文學職業”。林語堂開口就說:“我勸你們不要選文學為職業。在中國有一個著名的女詞人,叫李清照,她就是嫁了丈夫、解決了吃飯問題,才能做出好詞來的。假如李清照靠賣詞為生,她的《漱玉詞》怕是換不到三碗綠豆湯。而趙明誠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功,就是養活了一位女詞人。所以,我相信你們最好的職業是婚嫁?!币环?,學校師生聽得目瞪口呆。
“一毛不拔”的金庸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女作家林燕妮和亦舒分別給金庸主編的《明報》寫專欄。每日一篇,很是辛苦。轉眼過了一年,到續約的時候,林燕妮跑來要求漲稿酬,金庸不同意,一本正經對她說:“你那么愛花錢,給你再多也是全花光的,不給!”過了幾天,亦舒也要求漲稿費,金庸還是不同意,也是一口回絕:“你那么節儉,給你再多你也舍不得花,不給!”
孫中山的醫術有多高
1892年,孫中山以各門功課一百分的優異成績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
學成后,孫中山被澳門華人公立的鏡湖醫院聘為西醫科主任。他是這所中醫院第一位聘任的西醫,每日上午在該醫院免費出診,不收分文。下午在寫字樓應診,周日10點至12點在此接種牛痘。當時鏡湖醫院沒有西藥,孫中山想出“自愿贈醫”、“藥局贈藥”的辦法,由他向鏡湖醫院借款白銀1400兩,開辦中西藥局。孫中山贈診后,由這個藥局贈西藥給病人。
就這樣,有很多中外人士都被孫中山的妙手診治好了。他對于解剖手術方面,特別精通,曾經在鏡湖醫院的一次手術中取出一顆腎結石,大如雞卵,稱重一兩七錢。當時,能取出這么大的結石,實屬罕見。
第二年,中西藥局遷到廣州,孫中山便通過醫術來結交官吏商紳,籌劃革命運動。清朝官吏都因為他名氣高、學問大,從來沒把他作為懷疑對象,直到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事情敗露后,他才流亡海外,到檀香山開始職業革命者的生涯。
戊申年(1908年),孫中山在新加坡時,中興報記者口患疾病。孫中山僅通過觀其面色便知其病,馬上開出藥方,一星期之后,該記者大病痊愈。
孫中山當年迂至廣州行醫,由于他醫術精湛,待人親切,無論門診或出診,診費一律隨意而付,加上他特別擅長外科手術和治療肺病,在澳門行醫不滿三月就聲名鵲起,招致了葡萄牙醫生的嫉妒。澳門法律規定,醫生從葡政府取得行醫執照后方能在當地行醫。孫中山受到葡萄牙醫生排斥,所以不能在澳門立足。他后來在自傳中也談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