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歷史發(fā)展介紹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毗鄰鄂、贛,介于東經115°46'-----117°44',北緯29°47'--31°11'之間。安慶是長江北岸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盛唐"因漢武帝南巡至此"作盛唐 樅陽之歌"而得名。下面去看下安徽省安慶歷史發(fā)展介紹
安慶之名始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xiàn),由“同安郡”(隋代大業(yè)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于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慶安慶城始建于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干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zhàn)守”;后因戰(zhàn)亂,安慶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墻磚石改筑于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并遷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公元1260年以后,安慶府治穩(wěn)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zhèn)地名,并與行政區(qū)名稱(府、道、專區(qū)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由于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慶同時又是克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jié)鎮(zhèn)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慶解放。并與同年設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屬皖南行署區(qū),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zhèn))、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zhèn))、岳西(駐衙前鎮(zhèn))、潛山(駐梅城鎮(zhèn))、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托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qū),屬皖北行署區(qū)。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原駐石牌鎮(zhèn) 現(xiàn)駐高河鎮(zhèn))、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zhèn))、岳西(駐衙前鎮(zhèn))、潛山(駐梅城鎮(zhèn))、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qū)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qū)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zhèn))、青陽(駐蓉城鎮(zhèn))、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qū)。轄13縣。
1958年撤銷銅陵縣,并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并為東至縣(駐堯度鎮(zhèn))。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qū)。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qū)改稱安慶地區(qū),地區(qū)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zhèn))、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zhèn))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qū)轄8縣。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安慶地區(qū),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qū)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qū)。
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相關閱讀: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毗鄰鄂、贛,介于東經115°46'-----117°44',北緯29°47'--31°11'之間。安慶是長江北岸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盛唐"因漢武帝南巡至此"作盛唐 樅陽之歌"而得名。又東晉詩人郭璞說"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南宋紹興年間置安慶軍,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公元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為安徽省會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安慶市現(xiàn)為皖西南的中心城市,轄1市7縣3區(qū),人口600萬,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面積566平方公理,境內山地、丘陵和洲圩湖泊各占三分之一。全境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公別為山地、丘陵和沿江平原;最高點為大別腹地的岳西陀尖,海撥1751米;西北山丘高20-700米,東南沿江塘區(qū)高11-15米。安慶屬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C-16.6°C,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MM,無霜期刊48天。農業(yè)和漁業(yè)占較大比重,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安慶地靈人杰,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統(tǒng)治文壇200余年;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家張恨水、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兩彈元勛 鄧稼先、"雜技皇后"夏菊花都誕生于此。安慶不僅有修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而且境內遍布名山秀水、名勝古跡。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天柱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家崗文化遺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鷂落坪,另有省級風景名勝區(qū)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加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網(wǎng)絡,使安慶作為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