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的歷史沿革
銅陵市又名定陵、義安、銅都,是中國安徽省的一個地級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接蕪湖市繁昌縣,南靠池州市青陽縣,西臨安慶市樅陽縣,北與蕪湖市無為縣一江之隔。
春秋戰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后屬吳國、越國、楚國,秦統一中國后,銅陵屬彰郡。
西漢時彰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后屬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 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后屬吳國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
東晉義熙年間(405——418),由于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了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置,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南朝宋、齊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梁、陳時期,屬南陵郡。
隋統一后,將定陵縣并入南陵縣,屬宣城郡。
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后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臺、歸化、豐資五鄉,設置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銅陵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屬安徽省蕪湖道。1932年10月后屬第二專區。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銅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劃歸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管轄。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銅陵縣隸屬安慶專區。
1956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銅官山市,屬省直轄。
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銅陵縣建制,市、縣合并,改名銅陵市,屬省直轄。
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 ,保留銅陵市建制,仍屬省直轄;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
1964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為省直轄。
1971年12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 ,改銅陵特區為銅陵市,屬省直轄。
1974年11月8日,銅陵縣劃歸銅陵市轄。
地區名人:
何其滄, 清代醫學家,銅陵順安,今順安鎮,人,生卒年不詳,享年 75 歲,醫德傳頌鄉里,常免費為窮人治病,救活不少瀕危病人,著有《幼科指南》。
張文偉,字無彥,號橫溪,清代數學家,銅陵縣人,生卒年不詳。自幼好學,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榜,遂潛心研究數學,運用于農、商計算。
江有恒,清代數學家,銅陵縣石洞耆,今董店鎮,人,生卒年不詳。畢生潛心研究數學,繼承并發揚了同鄉數學家張文偉的算法,有專書刊于世。
夏思恬,字涵波,銅陵鐘鳴人。清道光十四年中舉人,后進京未及第,回鄉致力于文學創作,其作品較多,有《少?賦草》四卷,《少詩文集》等。
羅京, 銅陵貴上人。自幼在獅子山清涼寺筑室刻苦讀書,南宋紹寶二年應試中進士,后官至戶部侍郎。后人為紀念羅京刻苦讀書、勤奮好學的精神,建“羅公書堂”,列為清涼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