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為什么要碰杯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并矣”。這些傳說盡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可信的。反正人類從很早就喝酒了,那么喝酒為什么要碰杯呢?
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古希臘人創(chuàng)造的。傳說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舉杯飲酒之時,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樂趣: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顏色,舌頭能夠辨別酒味,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這一享受之外。怎么辦呢?希臘人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發(fā)出的清脆的響聲傳到耳朵中。這樣,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樣,也能享受到喝酒的樂趣了。
另一種說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羅馬。古代的羅馬崇尚武功,常常開展“角力”競技。競技前選手們習慣于飲酒,以示相互勉勵之意。由于酒是事先準備的,為了防止心術不正的人在給對方喝的酒中放毒藥,人們想出一種防范的方法,即在角力前,雙方各將自己的酒向對方的酒杯中傾注一些。以后,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碰杯禮儀。
干杯
在古時,人們在干杯時總是用右手執(zhí)杯,伸直與肩齊,這是為了讓對方看到,祝酒者腰間沒有暗藏武器,這是友好的意思。
在 中國古代,與“干杯”相似的詞稱為 杜舉,表示接受敬酒者的敬意或勸導,同時也是對敬酒者的尊重。在 中國古代,喝酒首先是一種 禮儀活動,是很莊重的,其次才是娛樂身心的活動。
“干杯”英文“Toast”一詞起源于16世紀的 愛爾蘭,原意是烤面包。當時的 愛爾蘭酒徒,有這樣的習慣,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純性。到了18世紀,“干杯”這個詞才有了今天的含義,并且發(fā)展成社祝賀頌辭。干杯時,人們往往還要互相碰杯,據(jù)說這與教堂敲鐘是同一意思,為了驅除惡魔。另有一說是因為當時 歐洲貴族盛行用毒酒進行謀殺,因此 上流社會的人們在聚會飲酒時,會事先和大家互相碰撞各自的酒杯,以使各自酒杯中的酒碰濺到對方的酒杯中,以顯示酒中沒有下毒,象征誠意。后來這種形式就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顯示紳士正直風度的 禮儀流傳了下來。
延伸閱讀: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曲, 但一直不知道曲蘗的本質所在。現(xiàn)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秘。釀酒加曲,是因為酒曲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蘗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蘗本身中的淀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古代人民所創(chuàng)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種類
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關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書經(jīng)·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曲蘗”。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曲實際上是從發(fā)霉的谷物演變來的。酒曲的生產(chǎn)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xiàn)在:酒曲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fā)酵力都很高。現(xiàn)代酒曲仍廣泛用于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chǎn)技術上,由于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曲的發(fā)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曲是發(fā)霉或發(fā)芽的谷物,人們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適于釀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產(chǎn)地區(qū)的自然條件有異,酒曲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曲的種類和制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曲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