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五代十國歷史評價
五代十國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五代十國歷史評價,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五代十國歷史評價
從公元907年唐滅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等十個割據政權,此即為歷史上的「五代十國」。這一時期是唐藩鎮之亂的延長,是由唐朝而宋朝的過渡時代。由于軍閥割據混戰,這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許多中原人士為避禍亂移徙南方,由此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南北的交流。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各方面發展起了一定積極的作用。 "五代十國"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雖然時間較短,但史學、詞、繪畫等方面的發展和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著極重要地位。五代的政治中心主要為汴梁與洛陽,稱為東西二京。
這一段歷史,有幾點顯著特征:其一是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晉、后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華夷混合政權。其二是北方的契丹人借軍閥混戰之機不斷強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也為后來遼、宋、金對峙的形成埋下"伏筆"。其三是軍閥混戰、戰亂頻仍、民生疾苦的毫無綱紀造反年代。
五代的嬗遞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的激烈混戰使社會經濟、文化受到極大影響。。在五個朝代中維持時間最長的后梁也只有十七年。
后梁: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而叛變投唐的黃巢起義軍將領朱全忠(朱溫)于903年朱全忠再起反心,挾持唐昭宗并誅宦官數百人,徹底翦除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904年,朱全忠殺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即位,是為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貶逐朝官,并將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殺死于白馬驛,歷史稱之為"白馬驛之禍"。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掃除后,朱全忠遂于907年廢哀帝自立,改國號梁(史稱后梁),是為梁太祖,都于開封。至此唐朝完全滅亡。由此中國歷史由此也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公元912年6月,朱溫第三子朱友圭殺父朱溫自立自稱??帝。913年2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討逆之名又殺兄自立,稱梁末帝。
后唐: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繼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為晉王)之位,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后攻破幽州,盡并盧龍及河北之地,923年稱帝,建后唐,稱莊宗,同年攻占開封梁末帝死,后梁隨即滅亡,莊宗遂定都洛陽。926年后唐魏州發生兵變,莊宗被亂兵所殺。太祖李克用養子李但遂入洛陽,稱后唐明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從厚嗣位,稱閔帝。后為李從珂部下所殺。934年明宗養子李從珂乃即位,936年大將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
后晉:936年李克用部將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后唐稱帝,國號晉,稱高祖。割燕云十六州與遼,對遼主臣稱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貴嗣位稱出帝。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后晉亡。
后漢:沙陀部人劉知遠曾與石敬瑭合謀反唐。后唐滅亡后,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后晉亡,他便改國號漢,后定都于汴,稱高祖。 948年高租第二子劉承佑嗣位,稱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隱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遂反,隱帝為潰軍所殺,后漢亡。
后周:950年后漢大將郭威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滅后漢,即帝位,建后周,稱太祖,后于954年卒。同年柴榮以太祖養子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訓嗣位,稱恭皇帝。960年正月,遼兵南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御,在陳橋策動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位僅六個月。
十國割據概況
相對于五代來說,十國統治則相對穩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十國與五代屬于并列分治或從屬的狀況。十國概況為:前蜀于891年高祖王建建,925年滅亡;后蜀925年孟知祥建,965年滅亡;吳892年楊行密建,都楊州 ,937年禪位于徐知誥而滅亡;南唐徐知誥937年建,定都于金陵,于975年被宋太祖滅;吳越893年錢镠建,于978年被宋滅;閩是王潮于893年建,945年被滅;楚896年馬殷建,951年滅亡;南漢905年劉隱建,971年滅亡;南平(即荊南)907年高季興建,于963年滅亡;北漢951年劉旻建,轄約今山西、陜西和河北的一部分,于979年被宋滅;
五代十國的結束
五代后期,統一趨勢不斷加強,后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發動了北伐戰爭,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使得后周的國力增強。他北攻契丹,南下南唐,占據南唐江淮十四州,為后來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公元960年趙匡胤在他麾下的幾位部下擁立下,黃袍加身,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稱帝,是為宋太祖。史稱"陳橋兵變"。宋太祖當了皇帝后, 首先將內部鞏固,鎮壓不服管束的后周將領,之后, 再來便是開始平定南方各國,進行全國統一。經過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后周藩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即位后,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平定北漢。于是自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中國遂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紛擾局面。
關于五代十國歷史經濟發展
北方經濟的破壞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原因一是唐末方鎮割據兵革不息,二是五代時期沙陀族統治者的殘暴統治,三是契丹族的不斷南下搔擾。直到后周時期,周世宗進行一些改革,才逐步有所恢復。
中原經濟的破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減少。
(2)水利事業的破壞
(3)苛捐雜稅的嚴重
南方經濟的發展
五代十國乾德元寶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南方經濟與北方比較,相對是發展的。原因有:一是在唐代后期,南方經濟發展已有了基礎。二是南方遭受的戰禍較少,從安史之亂開始,到五代的軍閥混戰,大多以北方為戰場。三是未受到契丹的騷擾。四是十國中如吳越、南漢、南唐、前后蜀等國,都能保持二三十年、乃至四五十年的和平時期。五是北方人民為了逃避戰亂,大量西遷或南遷,他們帶來了北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有以下表現方面:
(1)農田水利的發展
(2)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的繁榮
當然也要看到,南方各國經濟的繁榮,最主要的原因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也是很重的,并且是在大量地揮霍浪費。如后蜀國王孟昶(音腸),溺器用金銀制成。
看了關于五代十國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