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的歷史簡介
后唐(923-936年 )是五代政權之一,李存勖所建,定都洛陽,歷三世四帝,國祚共十四年。它取代了后梁,不久又為后晉所取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后唐的歷史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后唐的歷史簡介
后唐立國
后唐要追溯到唐朝末年李克用的時代,沙陀族出身的李克用受封河東節度使,駐守太原,受封晉王,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而李克用突圍而出才脫身,所以與朱全忠誓不兩立。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故晉成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李克用死后,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梁貞明元年(915年),梁在河北鎮守的鄴王楊師厚死,河北陷入了空前的大混亂,李存勖乘機進迫河北,晉與后梁在河北爭峙。李存勖在923年于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建國號唐,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本姓朱邪氏,為區別于隴西李氏建立的大唐王朝,故史稱后唐,是為后唐莊宗,改元同光。
公元(923年)大梁之戰中國梁朝末年后唐初期,后唐滅梁的一次戰役。923年(同光元年)5月,梁將王彥章與段凝率兵乘后唐無備,襲擊占領德勝南城,繼沿黃河攻擊后唐各寨,并率10萬士眾進攻揚劉,晝夜不息。6月,后唐將領李存勖率兵前往支援,在楊劉與彥章連夜苦戰,彥章退駐德勝城。7月,唐帝領兵沿河向南,彥章放棄鄒家口,又奔楊劉,唐將李紹興在清丘驛被梁擊敗,段凝卻以為唐兵已從上流渡河,驚慌失措。16日,唐帝遣騎將李紹榮火燒梁營,梁兵益恐。王彥章聞訊趕去救援楊劉,遭唐兵追擊。梁帝令段凝代彥章為帥,率主力5萬扎營黃河北岸衛州、澶州地區,并由酸棗沖決黃河水流入鄆州,而阻擊后唐兵。王彥章則率兵越過汶水而攻鄆州,與后唐李嗣源部遭遇,被擊敗。10月,唐帝從楊劉渡河到鄭州,以李嗣源為前鋒,渡過汶水向南進,追殺梁軍至中都城,城內無備,王彥章被擒獲。
是夜李嗣源率千騎奔襲汴城,梁主朱友貞自知無力守城,自殺。唐軍進占汴城,段凝聞訊引兵回救汴城,到封丘(河南封丘)后,率眾降后唐,梁亡。 之后定都洛陽。
孝感改名
唐莊宗李存勖之所以要把孝昌縣的縣名換掉,是因為孝昌縣的"昌"字犯了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為避名諱,孝昌縣換名是勢所必然,那么,面臨再一次更改縣名時的孝親因素,李存勖也不會不考慮此地孝子眾多這一因素的。
"孝感"二字,最先是與孟宗直接發生著聯系的。與孟宗出生稍后問世的《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一書云:"(孟)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早在晉代成書的《楚國先賢傳》中,就為孟宗哭竹的故事點明了孟宗"至孝之所致感"的孝行所在。反觀董永呢?雖然最早記載董永事跡的載體當數竣工于公元200年左右的武氏祠石刻畫像,其次是曹植約作于公元222年的《靈芝篇》一詩,其后有晉代干寶的神怪小說《搜神記》和宋代李昉的《太平廣記》,無論是從武梁祠石刻畫像還是到《太平廣記》,(曾傳西漢劉向作《孝子圖》里提到董永事,但無可考證)記載董永故事時均未提到過"孝感"二字。至于元代成書的《二十孝圖說》中,固然有對董永的贊詩:"孝感動蒼穹",但同時也有對虞舜的"孝感動天心"的贊詩和對孟宗"孝感天地"的贊語,比較起來,對孟宗的贊語比對董永的贊詩更顯得直白和明確,如果說董永的孝行是"感天",那么孟宗的孝行則是"動地"(動地而竹筍生)二者各有所重,不可偏頗。這才組成了孝感孝子感天動地的完美孝行。況且,李存勖是公元924年即位的,《二十孝圖說》一書是元代才問世的,不像《楚國先賢傳》那樣是李存勖在世之前,幾乎與孟宗時間相隔不長問世的。所以,李存勖在改孝昌為孝感時,不能不考慮本地孝子孟宗的因素,此其一。
其二,孝昌縣治自唐開元(721--741)年間移至澴水上游,故址在今孝昌縣王店鎮的黃城村附近,此地距孟宗的出生地直線距離約17公里,地緣較近確實便于李存勖更改縣名時"就地取材"。
另外,從李存勖及其屬下的官僚們的重門閥不重平民的稟性來看,他更改縣名時對本地名人中有著顯赫地位的孟宗不會不另眼相看。因為,李存勖即位時,對高官朱門是優待有加。即位之初,他即封"豆盧革為門下侍郎,盧程為中書侍郎,并同平章事。"而"豆盧革、盧程皆輕淺無他能。"但"上(指李存勖)以其衣冠之緒,霸府無僚,故用之。"由此可見一斑。至于董永,也許他在李存勖眼中只是個流寓孝感的平民,不是土生土長的人物,而且,董永孝親事跡的前半部分"鹿車載父"是發生在山東省博興董永的老家,與孝感無涉,而且其社會地位十分低下,顯然是不及孟宗位極人臣之顯赫的。李存勖更改縣名時不會不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的。
同光亂政
本來唐朝的宦官在朱溫當政時被誅殺干凈,宦官干政已經成為歷史,而且整個五代中的梁、晉、漢、周都沒有宦官惹亂,唯獨在后唐李存勖在位的這幾年,宦官勢力開始有所恢復。這些人和劉皇后勾結在一起,漸漸形成一個反動的政治集團,對朝政施加影響,雖然影響沒有唐朝的那樣惡劣,但至少對李存勖來說,這是他走向滅頂之災的開始。河南令羅貫正直敢言,郭崇韜很欣賞他,支持他清除豪門積弊的工作,效果很不錯。但羅貫卻得罪了后宮集團、大官僚集團和宦官集團,這些人非常痛恨羅貫,在李存勖面前抵毀誹謗。李存勖的母親曹太后死后安葬坤陵,但通往坤陵的路橋因為各種原因坍塌,太監們便說乘機陷害羅貫,果然李存勖大怒,把羅貫抓來,打的死去活來。郭崇韜非常心疼,上來勸阻,說"陛下和一個縣令斗氣,傳出來對皇上名聲不利。"李存勖哪里肯聽,干脆把郭崇韜關在宮外,讓宦官把羅貫活活打死,暴尸街頭,以示炯戒。羅貫一死,天下呼冤,并開始對李存勖是否有能力中興唐朝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不僅如此,李存勖還干了一件失盡軍心的蠢事。李存勖寵信的戲子周匝曾經被梁軍俘虜,周匝為了報答在梁期間受到"同行"陳俊和儲德源的照顧,借自己的三分薄面請求李存勖封他們做刺史,以示報恩。李存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旁邊的郭崇韜一聽就急了,忙上前勸阻:"不可!河東將士們從皇上百戰滅梁復興我大唐,現在將士們還沒有得到封賞,如果封了這幾個戲子,會讓將士們寒心的,惹會生出亂子來。"李存勖并不是一個糊涂的人,他也知道其中利害,但他拒絕郭崇韜的理由居然是"我已經答應周匝了,我不能失信于人。"任憑郭崇韜苦勸,李存勖依然封陳俊和儲德源為刺史。消息一出,舉軍嘩然,將士們都憤怒異常,準備找"李天下"討個"說法",被郭崇韜好言相勸方才無事。但李存勖在軍中的威望已經降至冰點,雖然他還能耍耍皇帝的威風,但這主要是因為能威脅到李存勖地位的那個人暫時還沒有站在前臺上。這個人是誰?成德軍節度使李嗣源!民心不可侮,軍心同樣不可侮,對于一個階級社會的統治者來說,軍心遠比民心重要,畢竟"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概率要遠遠大于"民心里出政權"的概率,何況古代也沒有民主選舉。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但沒有軍隊,政治一天也運轉不起來。李存勖如果不是喪失軍心,他也不會失敗的如此迅速,李存勖不僅是個政治白癡,也變成了軍事白癡,雖然不久后他還能耀武揚威一把,出兵消滅前蜀。
西平前蜀
前蜀自王建割據稱帝以來,四川沒有經歷過什么大的戰事,比較穩定,王建死后,小兒子王衍繼位。
這個前蜀皇帝吃喝玩樂是把好手,但毫無才能,如果不是他老娘徐氏得寵,他也做不了皇帝。蜀中政治腐敗到了極點,老百姓被統治者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逼的生不如死。李存勖也許是戲唱的太多,覺著乏味,想換個游戲。曾經來洛陽朝見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也勸過李存勖伐蜀,說"蜀地富民饒,獲之可建大利。"郭崇韜也是這個意思,李存勖下決心出兵。李存勖任命長子魏王李繼岌為統帥,郭崇韜為副。李繼岌乳臭未干,懂什么軍事?大主意還得由郭崇韜拿。郭崇韜行前,又奏請李存勖,說北都(太原)留守孟知祥很有才能,可以在滅蜀后任西川節度使,李存勖也答應了。郭崇韜和孟知祥的關系不錯,想借此扶朋友一把,可他哪里想得到,他的這一念之間卻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孟知祥"名垂青史",成了后蜀高祖皇帝。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九月十八日(即是個好日子也是個壞日子),唐軍大舉攻蜀。雖然這時后唐的政治建設和軍事建設嚴重滯后,但唐軍的戰斗力還是冠絕天下的,蜀中二十多年沒有重大戰事,蜀軍主要是防御性質的,而且王衍昏庸無道,在這樣的皇帝統治下,一群獅子也會變成一堆綿羊。唐軍勢如破竹,直進西川,連得鳳州(今陜西鳳縣)、興州(今陜西略陽)、成州(今甘肅成縣)。王衍聽說唐軍來攻,忽起雄心,他要"御駕親征",率軍來到利州(今四川廣元)。
蜀軍和唐軍在三泉(今陜西寧強西北)大戰,結果毫不意外,蜀軍慘敗,王衍連夜逃回成都。唐軍風行雷厲,蜀中的一些實權派開始要考慮自己前程了,蜀東川節度使宋光葆、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興元節度使王宗威、武信軍節度使王宗壽決定向唐軍投降,四節度所轄的十八州土地盡數入唐,前蜀只控制成都附近一帶。李存勖不失時機的寫信給王衍,勸他投降,否則大軍殺到雞犬不留。王衍還沒考慮好,唐軍已經殺到綿州(今四川綿陽),王衍無計可施,只好"泥首銜璧"出降唐軍,前蜀滅亡。唐軍暫時沒有撤軍,軍政大權還由郭崇韜掌握,這時李存勖并派太監向延嗣督軍還朝。郭崇韜這時又犯了和梁朝王彥章同一個錯誤,他雖然痛恨誤君小人,但不應該把這種情緒表露出來,讓人抓住把柄。郭崇韜最痛恨宦官干政,對向延嗣冷眼相加,向延嗣懷恨在心,回到洛陽后,在李存勖和劉后面前大說郭崇韜的壞話。李存勖早就對郭崇韜不滿(少不了劉氏的枕頭風),便密令魏王李繼岌俟機殺掉了郭崇韜。李存勖一不做二不休,順勢滅了郭崇韜的九族,一時間朝野紛紛議論,皆不自安,郭崇韜這樣的重臣說死就死,下一個難保不是自己。
莊宗之死
同光四年(926年),魏博鎮駐守瓦橋關的軍隊期滿返鄉,到達貝州時卻突然接到敕令,不許他們返回。于是流言四起,兵士皇甫暉趁機發動兵變,推趙在禮為首,攻入鄴都。李存勖聞訊,急命元行欽率兵討伐,結果戰敗而退。
這時后唐的宿將或被李存勖殺害,或老病而死,不得已李存勖只好令自己并不信任的李嗣源率侍衛親軍前往討伐。李嗣源本無異志,但是此時軍心已亂,難于駕御,當其行至鄴都城下時,當晚就發生了兵變。亂兵劫持李嗣源入城,與鄴都的魏博軍聯合,共同擁李嗣源為主。李嗣源設法逃出,向李存勖上表,表明心跡,然其表章卻被元行欽扣下,不能上達李存勖。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趁機勸其起兵,先入汴梁,再下洛陽,利用李存勖人心喪盡之機,奪取帝位。當李嗣源決計南下之際,河北藩鎮紛紛擁戴,因此得以順利渡過黃河,并且迅速進入汴梁。李存勖聞變,急率軍向汴梁進軍,途中得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倉皇退回洛陽,行至半途,兵士已逃亡過半。他再三好言撫慰士卒,并許愿給與厚賞,兵士們回答說:"陛下賞賜太晚了,大家也不會感謝圣恩!"回到洛陽后,伶人郭從謙率親軍從馬直叛亂,李存勖與其激戰,中流矢而死,左右逃散,只有五坊伶人善友聚樂器于其尸之上,焚而燒之。李嗣源入洛陽后,獲得李存勖骨灰,葬于新安,名曰雍陵。隨后李嗣源即皇帝位,史稱唐明宗。
明宗之治
李嗣源,也是沙陀人,無姓氏,小名邈佶烈。其父曾任雁門都將,因此他年輕時從軍,在李克用帳下當兵。由于他厚重寡言,辦事謹慎,被李克用收為養子,取名嗣源。李嗣源跟隨李克用東征西討,建立了許多功勞,逐漸升任天平軍節度使、蕃漢馬步軍副都總管。李存勖攻汴梁時,李嗣源率前鋒軍隊率先進入汴梁,李存勖后至,見到李嗣源后,抓住其衣襟,以頭撞之,說:"所得天下我與你共同分享之。"因此功拜中書令,賜以鐵券,后又兼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移鎮成德。由于李嗣源功高望重,宦官伶人經常中傷,引起了李存勖的猜忌,李存勖巡幸鄴都時,李嗣源請求朝見,沒有被允許;太后患病,又請求入洛探問,依然拒絕。當魏博軍叛亂時,群臣皆請求派李嗣源平叛,李存勖仍然不同意,后來元行欽兵敗,群臣再三懇請,這才讓李嗣源統軍前往。可見李嗣源在李存勖統治時期的日子也不好過。
明宗即位時,已經年屆六旬,雖然不識文字,但卻飽經風霜,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些有益措施,在他統治時期一度出現了新局面。
首先,他革除了同光時期弊政,斬殺了民憤極大的孔謙,廢除了苛斂之法;對于盜掘唐朝諸帝陵墓的溫韜,李存勖本要嚴懲,因為他賄賂皇后、內官,得以逃脫懲罰,明宗即位后遂將其誅殺;罷去了諸道監軍使,驅逐宦官、伶人;下詔禁止各地進獻鷹犬珍玩,大量遣散宮女,撤消諸司有名無實者;分遣諸軍就食近畿州縣,以減少軍需運送之勞;懲治貪官污吏,或貶或殺,使貪官有所懼,對改變吏風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明宗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農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的積極作用,加上其統治期間基本沒有大的戰爭,使得同光時期殘破的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百姓流離失所的狀況得了較大的改善。
明宗直到晚年仍不立太子,大臣們請求立太子,他就以為迫使自己讓位下臺而聲淚俱下,使得大家再也不敢提起此事。而其嫡子秦王李從榮卻是輕狂昏庸,信任諂佞之人,排擠老臣舊將,收攬一些無恥的文人,經常附庸風雅,吟詩弄文。明宗病重,他也不入宮探望。當明宗病危時,數日不見臣下,他誤以為其父已經病死,自感素無人望,擔心難以繼位,遂采取主動,引兵入宮。樞密使朱弘昭、馮赟聞變,以討逆為名,派兵攻殺了李從榮。此時明宗正在彌留之際,得知這一消息,悲痛過度,很快死去
閔帝即位
明宗死后,眾臣立其第五子李從厚為帝,史稱唐閔帝。閔帝身形肥大,做事優柔寡斷,寵信朱弘昭、馮赟二人,由其專斷朝政,排斥異己。明宗養子潞王李從珂,勇猛善戰,時任鳳翔節度使,被朱、馮二人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從珂之子李重吉掌典禁軍,任控鶴指揮使,閔帝即位后,遂罷去其軍職,外任亳州團練使。又調李從珂任北京留守,以洋王李從璋代他任鳳翔節度使。當年樞密使安重誨被貶為河中帥,就是以李從璋代他為帥的,隨后安重誨就被誅殺。因此李從珂非常疑慮,不愿受代,聚將商議,決定舉兵反抗。得知李從珂起兵的消息,閔帝遂以王思同為帥,率禁軍及六鎮大軍討伐鳳翔,并包圍了鳳翔城。李從珂登城哭訴,言其無罪,被奸人所害。禁軍將領楊思權為了升官發財,遂煽動禁軍兵變,率諸軍投降了李從珂。李從珂盡出鳳翔所有用來賞軍,并許諾攻下洛陽后,再給予重賞。潞王大軍很快攻下長安、華州、陜州,侍衛親軍紛紛歸順潞王。閔帝無奈,只好倉皇向魏州逃去,途經衛州,遇到姐丈石敬瑭,石敬瑭盡殺閔帝親隨,置閔帝于不顧,被潞王追獲而縊殺。唐閔帝即位不過數月,便被推翻,隨后潞王即皇帝位,史稱唐末帝。
末帝亡國
唐末帝,本姓王,鎮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家世微賤。其母魏氏,年輕守寡,李嗣源為騎將時,途經平山,將魏氏擄掠而去,魏氏有子名阿三,年已十幾歲,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李從珂。后唐皇室從李存勖始,至李嗣源,再到李(王)從珂,國號未變,但卻已經換了三姓。李從珂形貌雄偉,謹信寡言,但卻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深為明宗所愛。明宗即位后,歷任河中、鳳翔節度使,封潞王。
唐末帝是依靠兵變而獲得帝位的,因此在其統治期間,兵驕將悍,百姓罹禍,生活悲慘。這種節帥通過兵變而奪取帝位的事例,對一些野心家來說等于是一個鼓勵,使得后唐的統治更加不穩。在這一時期最大的野心家就是唐明宗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對此唐末帝也有所覺察,于是下詔調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石敬瑭不從,遂勾結契丹舉兵反叛。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大軍討伐石敬瑭。后唐大軍包圍了太原,筑長圍以困城中。
但是后唐君臣對契丹的來援卻毫無戒備,沒有及早截斷雁門諸通道,致使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率的軍隊順利度過險要,進抵太原,大敗后唐軍隊,將后唐五萬大軍包圍于晉安寨。唐末帝派大將范延光、趙德鈞分道進援,趙德鈞心懷異志,向后唐朝廷討價還價,要求任命其子趙延壽為鎮定節度使,并要求將范延光部劃歸他統屬。他還派人厚賄契丹主,要求立自己為帝。面對這樣的將帥,末帝無奈,在群臣的勸說下,決定率軍親征,但又畏敵如虎,精神頹廢,形神慘沮,不敢前進。
在這一時期內,不少后唐將領紛紛歸降石敬瑭,如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圣指揮使張萬迪等,后唐統治岌岌可危,處于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被圍于晉安寨的后唐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已亂,副使楊光遠、大將安審琦勸主帥張敬達投降,遭到拒絕,索性將他殺害,舉全軍投降了石敬瑭。末帝聞訊,急忙逃回洛陽,在石敬瑭軍逼近洛陽時,自焚而死。
至此后唐徹底滅亡,歷時十三年,有四帝三姓。
后唐的疆域
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河北、陜西的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國時疆域最大的國家。后唐實現了對中原的統一,對中原王朝最終統一全國具有歷史推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