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皇帝為什么都以短暫而結束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軍閥混亂時期,每時每刻都是烽火連戰。百姓幾乎沒過上一天安寧的日子 想想就這短短半個世紀竟然出現了60多位皇帝...值得深思。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代十國的皇帝為什么都以短暫而結束,歡迎大家閱讀。
五代十國的皇帝為什么都以短暫而結束
我個人認為原因在于唐朝時期藩鎮的割據所導致的,可以說是武治時代 開國皇帝也幾乎都是馬上奪天下的,當時境況來說只要手里有幾個兵就能稱帝 藩鎮之間是打來打去的,你爭我搶,都想統一中原~~只可惜! 難怪宋太祖趙匡胤后來上演“杯酒釋兵權”以文代武,目的是為防武將作亂。
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形成的影響
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由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轉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蕩和黑暗的歷史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著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的增長,統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諸方面,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一種強烈的凝聚力作用.正因為存在著諸多的統一因素,遂使五代十國不同于十六國,南北朝而在短時期內從分裂走向統一.正如熊德基先生所說:“這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21本文對這些統一因素不作全面論述,僅就割據形態的特征對統一所產生的客觀影響談幾點看法。
首先,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中原各王朝始終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的中央王朝,十國是僭偽偏霸政權,一直以正朔地位自居,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決定了統一事業勢必由中原王朝來完成,只是待以時機而已.這也是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半個世紀后而迅速走向統一的政治因素之一.后粱王朝建國后,處在三面受敵的形勢,北有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及幽洲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兩大割據勢力;南有淮南楊行密割據勢力;西有歧王李茂貞割據勢力.李茂貞還曾以“興復唐室”相號召,致書李克用、劍南王建、淮南楊渥聯合討伐朱粱,并推李克用為盟主.總之,后粱政局始終處在戰爭狀態,特別是與山西晉王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使百姓疲于征役,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嚴重影響了政治安定,自無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后唐滅梁后,北方取得暫時的統一.莊宗素有統一之志,當時荊南高季興入朝覲見,莊宗曾問他,想用兵吳、蜀,哪一個為先?不久,進軍劍南、并歧,滅前蜀,盡得漢中及兩川之地,此時后唐的版圖為五代鼎盛時期,后唐平蜀,南方割據諸國大為震驚,高季興得此消息后,嚇得連手上的筷子都快掉下;馬殷聽到消息后,立刻上表,愿歸老衡山之麓,上印綬以保余年.然而,莊宗沒有利用平蜀所造成的有利形勢進一步統一全國,卻因倒行逆施遭到殺身滅族之禍.后唐明宗時,曾出現短暫的“小康”之局,但對方鎮奉行姑息政策.此后,國勢日衰,更無法完成統一大業。
依靠契丹支持奪得政權的后晉、后漢王朝,外部受到北方契丹人的牽制和侵擾,無暇南顧,內部政治敗壞,方鎮驕橫,根本無力統一全國。南方割據政權中最有條件統一全國的只有南唐.南唐不僅地域廣大,經濟發達,而且封建文物制度也是十國中最完備的.南唐建立后,實行“保境息民”政策,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國勢日強.當時的形勢,只有南唐可與中原王朝相抗衡.南唐烈祖李?是有自己一套統一全國的戰略構想,但過于謹慎,認為條件尚未成熟,不主張貿然出兵,對統一信心不足.中主李?改變了其父的成策,用兵閩、楚,結果陷入泥淖而難以自拔,坐失了千載難逢的統一時機.此后,南唐國勢一落千丈,當后周強大起來后,南唐便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只得廢除帝號,改用后周正朔。
歷史的發展,使統一的重任最終落到中原王朝后周柴榮和北宋趙匡胤的肩上.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時間短,只能做到政局初安,來不及進行統一活動.周世宗柴榮繼位后,以大無畏的革新精神,進行整頓與改革,革除不少五代時期的積弊陋習,初步澄清了中原地區近兩百年的混亂局面,經濟實力也有所恢復增強,打破了分裂割據相安的局面,為統一全國開辟了道路.于是周世宗先后進行三次統一戰爭,即收復西北秦、鳳、成、階四州;攻取南唐江北十四州和北伐北漢、契丹.后周統一大業雖因柴榮北伐途中報病而中止,但這三次的統一戰爭,為北宋統一全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其次,十國對中原王朝政治關系之差異性以及南方割據政權“保境息民”政策,也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如上所云,十國與中原王朝政治關系的差異性,主要是由于各國本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差異和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以及五代王朝的興替治亂而采取的相對靈活的外交策略.同時,也是中原王朝為阻止南方各政權的聯合而采取的外交手段.中原王朝與吳越、楚結盟,不僅可以分化瓦解南方割據政權可能形成的聯合,而且形成了對南唐這一南方最具實力對手三面包圍的態勢,有力地牽制了南唐,使南唐統一中原的戰略構想難以實現.正是這種復雜和微妙的政治關系,使得南方各個割據勢力之間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南方割據政權普遍采取“保境息民”政策,正是這種平衡格局在政策上的體現,而“保境息民”政策反過來更穩定了平衡格局.正因為這種相互制衡的關系,使得南方各個割據政權基本上都能與五代十國歷史相終始.南唐是率先打破平衡格局的南方政權,它用兵閩和楚,但很快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同時也暴露了它拓土的野心.其時,中原王朝的后周開始強大,南唐也成了后周統一南方的第一個目標。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政治、軍事力量遠不及北方,但整個南方總體經濟實力大大超過北方,一旦南方出現統一局面,勢必形成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對峙局面,這樣,統一的進程將大大的延緩.南方割據政權之間相互制衡的格局無疑避免了南方率先統一而再次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這樣對北宋王朝實行“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時,得以輕而易舉各個擊破南方政權,從而加速了北宋的統一進程,終于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
看了“五代十國的皇帝為什么都以短暫而結束”還想看:
1.五代十國的皇帝為什么都短暫
2.五代十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五代十國歷史故事
4.五代十國后晉皇帝石重貴簡介
5.五代十國的歷史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