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的歷史評價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馮道歷五代十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馮道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馮道的歷史評價
李嗣源: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里,自耕樵采,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石敬瑭:經邦致理翊戴功臣特進守司空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三百戶馮道,禮天蒼璧鎮國元龜,夏璜為稀世之珍,軒鏡是辟邪之寶,方諸才業,良平有可差其肩,較彼忠貞,姚宋不得并其轡,可謂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薛居正:⑴ 道尤長于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⑵ 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咸嘆惜之。⑶ 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謚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歐陽修:⑴ 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⑵ 道少能矯行以取稱于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⑶ 議者謂道能沮太祖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⑷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司馬光:⑴ 道少以孝謹知名,唐莊宗世始貴顯,自是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為人清儉寬弘,人莫測其喜慍,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嘗著《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時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⑵ 臣光曰:天地設位,圣人則之,以制禮立法,內有夫婦,外有君臣。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茍或廢之,亂莫大焉!范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臣愚以為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纴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或以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馀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將若之何!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智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游下僚。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茍免,迎謁勸進。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或謂道能全身遠害于亂世,斯亦賢已。臣謂君子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豈專以全身遠害為賢哉!然則盜跖病終而子路醢。果誰賢乎?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仇,語其智則社稷為墟。后來之君,不誅不棄,乃復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于我而能獲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馮道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馮道出身于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于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間,馮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辟為掾屬。
投效莊宗
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并詢問僚屬意見。馮道加以勸諭,惹怒劉守光,被關入獄中,幸遇營救,得以出獄。劉守光兵敗后,馮道逃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監軍使張承業辟為本院巡官。張承業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對他非常禮遇,后又薦為霸府從事。后來李存勖占據河北,將霸府文書全部委托給馮道,任命他為太原掌書記。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鄴都稱帝,是為后唐莊宗。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莊宗滅梁后,擢升馮道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來,馮道因父喪離職,返回景城守孝。當時年成不好,他便將剩余的俸祿全部賑濟鄉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分毫不受。這時契丹強盛,素聞馮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邊將有備,馮道才得以幸免。
歷相唐晉
天成元年(926年),馮道守喪期滿,被征拜為翰林學士,到洛陽赴任。這時,李嗣源在鄴都被叛軍擁立為帝,并反攻京師洛陽。馮道正行至汴州,不顧孔循的勸阻,急速趕赴洛陽。四月,唐莊宗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繼位,是為后唐明宗。明宗素知馮道之名,授其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927年),馮道被拜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對有才識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薦任用,而對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則加以抑制。當時,百官為明宗加徽號,都由馮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渾然一體,不是一般流俗的風格,舉朝臣僚無不欽服。后來,馮道改任門下侍郎、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授尚書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后唐愍帝逃往衛州。馮道便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并擁其繼位為帝,是為后唐末帝,三日后愍帝被殺害。同年五月,唐末帝罷去馮道的宰相之職,讓他出鎮同州,授任匡國軍節度使。清泰二年(935年),馮道被召拜為司空。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稱帝,建立后晉,是為后晉高祖。馮道再次被拜為宰相,授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為晉高祖加徽號。晉高祖也為耶律德光獻徽號,并遣馮道為使,出使契丹。
天福四年(939年),馮道自契丹歸國。晉高祖廢除樞密使,將樞密院職權劃歸中書省,將政務都委托給馮道,加授他為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馮道曾上表高祖,請求退隱。晉高祖也不看表,便讓侄子石重貴前去探視,對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任職。當時晉高祖對馮道的恩寵禮遇,滿朝無人能及。
輾轉歸漢
天福七年(942年),晉高祖病重。他在馮道獨自侍疾時,命幼子石重睿叩拜馮道,并讓宦官將石重睿抱到馮道懷中,希望馮道能輔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后,馮道卻與景延廣商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后晉出帝。出帝繼位后,加授馮道為太尉,進封燕國公。
開運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晉出帝面前離間道:“馮道只能做和平時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過艱難時期,就像參禪的僧人用不上鷹犬一樣!”出帝遂授馮道為匡國軍節度使,讓他出鎮同州。后來,馮道又移鎮南陽,改任威勝軍節度使,加授中書令。
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亡后晉。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后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庇護的結果。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是為后漢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歸契丹,命馮道等后晉降臣隨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于欒城殺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馬,返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都被留在鎮州。八月,漢軍收復鎮州,驅逐契丹守將嘉里。馮道與同僚四處安撫,采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九月,馮道自鎮州入朝,歸附后漢。
乾祐元年(948年),馮道被授為太師,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后來,漢高祖病逝,太子劉承佑繼位,是為后漢隱帝。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聯兵反叛。朝廷屢次征討,都未能平叛。八月,隱帝命大將郭威節度討叛諸軍。郭威臨行前向馮道問策,馮道道:“李守貞自恃朝廷老將,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愛惜財物,多賞賜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優勢。”郭威聽從他的建議,果然使軍心歸附,終于平定叛亂。
晚年入周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鄴都起兵,攻入汴梁,漢隱帝遇害。郭威認為后漢群臣一定會擁戴自己即位,在見到馮道時,如往常一樣向他下拜。馮道安然受禮,毫無擁戴之意。郭威方知還不到稱帝的時機,便揚言欲立武寧節度使劉赟為皇帝,并派馮道到徐州迎接劉赟。劉赟尚未到達汴京,郭威便在澶州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后漢太后冊郭威為監國,并將劉赟廢為湘陰公。
廣順元年(951年),監國郭威繼位,建立后周,是為后周太祖。馮道被拜為太師、中書令。周太祖對馮道非常敬重,每逢馮道覲見,從不直呼其名。不久,河東節度使劉崇(劉赟之父)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后周世宗。劉崇趁機入寇,攻打上黨。周世宗欲御駕親征,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征。”馮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同年三月,周世宗親征北漢,不讓馮道隨行,命他擔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喪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25-26] 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還沒來得及袝祭太廟,馮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廢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謚文懿。
看了“馮道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李斯的歷史評價
2.推薦幾本歷史小說
3.2016中國古代史考研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