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南唐歷史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五代十國南唐歷史。
南唐歷史簡介
南唐,五代時割據政權之一,開國皇帝為烈祖李昪。首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稱江寧府。最盛時疆域廣及三十五州,大致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 湖南、湖北等部分(詳見“疆域”一節)。人口約五百萬。歷三代君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其中,楊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后來被徐溫收為養子,并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于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 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于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南唐得國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升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于李昪在爭斗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與中原政權的沖突加劇。與吳越的關系也迅速惡化。這一時期中,兩國戰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并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后來,王逢據朗州,擊退南唐軍隊,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不利局面。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后周稱臣,去年號。為避后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敗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后,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后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后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宋滅南漢后,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兵10余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并遣宋將丁德裕監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南唐屢戰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的某個片段生活,那么最應該選擇的就是宋代。因為當時物質富足、藝術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事實上,宋代的這些為后世人們向往的風貌在南唐已經頗現雛形。南唐和宋朝相仿,一方面是國勢日危,不斷地喪失土地,另一方面卻是歌舞升平。所以,如果不必擔憂那日益逼近的中原軍隊的腳步,那么南唐會是一個最適宜生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