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思想文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后中華民族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夏朝的思想文化。
夏朝的思想文化簡介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代文獻對夏朝的論述雖仍系傳說,但是從《史記·殷本紀》關于商代世系的記載,已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實為信史的情況推斷,《史記·夏本紀》關于夏代歷史的記載,亦當有所依據。
因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類似甲骨文那樣的有關夏代文化的確鑿的實物資料,夏文化的遺物也難以辨識,所以,在夏紀年內,分布于文獻記載中夏王朝主要統治區域的考古學文化,自然成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夏代的紀年,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通行的歷史年表采用的夏代起訖時間,為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
傳說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諸多地點,古代文獻對其地望的記載頗多差異,后世學者的考證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陽平原,伊、洛、潁水流域,以及晉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別是汾、澮、涑水流域,學術界的看法基本還是一致的。
目前,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目標已經逐漸集中于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因對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獲得大量的比較系統的資料而得名①。二里頭文化分兩個類型,一個是以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另一個是以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②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東下馮類型與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相同或近似之處,也有某些差異,所以是同一文化的兩種地方類型。
①《新中國的考古學》,《紅旗》1962年第17期。
②《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二里頭遺址按時間順序以及文化內涵的變化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出土的標本經過碳十四測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東下馮遺址測定的數據較二里頭遺址的數據稍晚。二者的年代大體都在夏紀年的范圍之內。
二里頭類型遺址已經發現數十處,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區。除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外,經發掘或試掘的遺址,還有陜縣七里鋪,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偃師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澠池鹿寺,臨汝煤山,鄭州上街、洛達廟,浙川下王崗等地點。
古代文獻關于夏人在豫西活動的記載很多。《逸周書?度邑解》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卷五中說:“雒汭,雒水入河之處,在河南府鞏縣北。伊汭,伊水入雒處,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南五里。”《史記·周本紀》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國語·周語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上述記載和考證清楚表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區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處。二里頭類型遺址的分布范圍恰與“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