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歷史地位介紹
周朝作為奴隸社會集大成者和封建社會的開端,完全可以和秦朝大一統相媲美的歷史朝代,尤其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歷史源頭。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周朝歷史地位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周朝歷史地位介紹
古代華夏先民既崇拜銀河,也普遍崇拜太陽,比如“夸父追日“的神話。可是后來太陽成了君主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而銀河成了漢民族的名字。那么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又是怎樣?
大家知道,周朝是華夏文明的正源,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底色。那么這個持續八百年的王朝發生了什么呢?
先是分封諸侯,讓他們散布各地。各地不只是洪荒,還有諸多別的族群。周朝的歷史,就是華夏部落拓殖壯大的歷史,吸納了各個族群,或者把不服從者驅除。
到了戰國時期,華夏各個諸侯,都已經擴張到了極限,于是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吞并戰爭開始了。秦國,這個周天子的牧夫和外甥,最終勝出,采取酷烈的法家思想治國。
其實,華夏這個概念并不是夏朝上朝提出的,而是周朝提出的。如果夏商是克里特島文明,則周朝就是取而代之的希臘文明。
周朝已經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意識。“尊王攘夷”,“德以睦華夏,刑以威四夷”,“夷狄無信,不如伐之”等等,跟后世漢人的所謂“夷狄弱則卑伏,強則寇盜”的看法一致。這說明,在血統和文明上,已經有了深厚的華夏認同。這是民族形成的根基。這跟某些民族單靠一個軍事強人形成的暫時的強盜聯盟,大不相同。
還有習俗,比如,婚禮,周朝叫“昏禮,在黃昏這個神圣的時刻舉行,象征著神圣的契約和莊嚴的責任。至于鬧洞房,給公公婆婆臉上抹灰,亂抓亂摸等等但求熱鬧的習俗,則是沙陀人引入的。唐朝大力扶植周邊民族的發展壯大,安史之亂前夕,河北山西等地,胡人已經占了過半比例。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國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后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于渭河流域(陜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云“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周朝歷史簡介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周部落興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后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并進行了東征。此后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并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侖丘。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后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后的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后世歷史的發展有巨大而很深遠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ù”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后,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于是將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后,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并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陜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陜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后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召公奭”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并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并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制的膠船暗算,葬身于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后,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仆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御,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后,憤怒的鎬京居民終于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后,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后的父親申侯于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看了周朝歷史地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