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器有什么特點
西周青銅器是指,西周時期鑄造的青銅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傳世藏品。是中國早期重要的歷史文物,同時也是珍貴的藝術品。下面小編久給小編介紹西周青銅器有什么特點?
銘文特點
西周時期青銅器的銘文較商代相比字數上有了明顯的增加,由之前商代最多的四十幾字,增加到幾百字的長篇銘文。其中以毛公鼎的497~499字(由于釋讀不同而導致的)為最多。其內容上包括:族徽、用器者、做器者、重要的事件、祖先的功績、買賣交易情況、周王的告誡等等。書體上也從早期較為松散自由,到中后期嚴謹的“玉箸體”。對于了解中國早期歷史有重要意義,也對研究早期書法藝術有很大價值,并且對古代文學研究也有一定幫助。
從器形之間看,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圖1),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么究竟什么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為,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么時候屬于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
而什么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歷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從鑄范種類上看,西周時期除了陶范法冶鑄外,也還延續了夏商時期用石范鑄造青銅器小件和不復雜器物的傳統。由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武器類青銅器,所以到西周時期石范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在西周時期絕大多數青銅器的鑄造還是采用陶范法鑄造,只有極少數的青銅器是用石范鑄法鑄造,我們在鑒定這一類石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時,就要和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鑒定要點區分開來,如石范法鑄造的青銅器,存在著器形和紋飾之間相同的現象。
從其它看,西周時期青銅器在以下幾個方面和夏代青銅器的特征相似,如,在聽聲音上和青銅器的銹蝕上、以及青銅器的重量上,其辨偽的方法基本相同。
延伸閱讀:
毛公鼎,西周晚期器物。于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周原,是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一個鼎。大口圓腹,口沿上有兩只大耳,腹下三只獸蹄形足。鼎上刻有499個銘文,為當今出土的銘文青銅器中,文字最多的一個。銘文的內容是一篇冊命書,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并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鑄鼎紀事,由子孫永寶永享。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