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頌壺是什么
壺為盛酒之器。青銅禮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一脈沿續,制作未曾中斷過。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西周頌壺,希望大家喜歡閱讀。
頌壺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形制莊重、紋飾瑰麗,腹呈橢方形,頸部兩側有獸首銜環,此類形制碩大的方壺流行于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紋以環帶紋、蛟龍紋為飾,圈足與壺蓋則飾垂鱗紋及竊曲紋。西周晚期青銅器上的花紋一反主軸中線、兩兩對稱的鋪排,而喜用連續環接的紋飾。
頌壺口沿內環壁上及蓋口外壁四周鑄銘151字,兩處銘文的內容相同,記錄著「頌」接受周王冊命掌管成周洛陽倉庫此一職務的過程。而這件壺則是典禮完成后,「頌」為頌揚天子的美意,及榮耀先父母龔叔、龔姒,表達未盡的孝思,并祈求家國康樂大福、周王萬年長命而作。
作品介紹
【名稱】西周頌壺
【類別】中國古代青銅器
【年代】西周晚期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壺為盛酒之器。青銅禮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一脈沿續,制作未曾中斷過。
延伸閱讀:
青銅器紋飾之一。環帶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稱“波紋”。以前亦有稱“山云紋”和“盤云紋”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繞其間。現也有稱為“波曲紋”的。紋飾構成以波線為基礎,雙線相垂帶狀,多數在上下填二環,成“X”形。也有相間以獸紋的。通常組成二方連續紋樣。施于銅壺、簋的腹部,作為主紋;也有裝飾于器物底部;個別的有兩、三層相重作為器物整個裝飾的。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青銅器紋飾之一。近似鱗紋,主線以粗線勾出,中襯以細線之云雷紋。多施于壺蓋和底部,常作邊飾應用。通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時代。
竊曲紋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構成扁長形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始見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戰國時仍見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