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揭秘:“忠義”劉備
劉備以“忠義”聞名千古,但在三國演義里他有著另類的奸雄稱帝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三國演義揭秘:“忠義”劉備相關(guān)信息,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三國演義揭秘:“忠義”劉備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吸收了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三國戲內(nèi)容,具有極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尤其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更是有血有肉,劉備在書中更是正義的化身。
《三國演義》之中“尊劉貶曹”的思想更是處處可見,有讀者還稱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而這也并非作者初衷。早在宋代“尊劉貶曹”的思想已是有關(guān)三國文藝作品的主基調(diào)。羅貫中只是順應(yīng)廣大民眾的意愿,繼承了這種傾向。而羅貫中的“尊劉”也并非劉備姓劉(劉表、劉璋、漢桓帝、漢靈帝都姓劉,卻是作者鞭撻的對象),而是劉備所率領(lǐng)的軍事集團從一開始就打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園結(jié)義中見)”的口號,而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們的追慕;另一方面劉備的軍事集團中劉備的“仁”、關(guān)羽的“義”、諸葛亮的“智”、趙云張飛的“勇”,致使羅貫中把劉備集團理想化進行謳歌贊頌。劉備作為集團的領(lǐng)軍人物,集所有的權(quán)利和榮譽于一身,在權(quán)勢和金錢的誘惑下,勢必當初的那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忠義之心有所動搖。
在書中第一回中黃巾四起,張角犯幽州之境,太守劉焉得鄒靖一計,發(fā)文大募天下豪杰,行至涿縣,引出劉備。劉備乃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閣下玄孫。而劉勝之子劉貞曾做涿鹿亭侯,掌管一方。因坐酎金失侯(未按照規(guī)定繳納酎金,因而觸犯法律失去侯爵)。從此這一脈家道中落。劉備祖父劉雄、父劉弘皆舉孝廉,其父亦嘗作吏,卻都早喪。而自此家族之中并無其他早喪之人,遺傳病史便可排除,那只剩下他殺,官場勾心斗角成了最合適的原因。
劉備幼時孤寡,事母至孝。嘗嘗靠賣鞋織鞋為生,生活頗為拮據(jù)。與母家住涿鹿縣樓桑村。家之東有一棵大桑樹,遙望童童如車蓋,有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幼時與村中小兒嬉戲玩耍時立于樹下戲稱:“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雖說劉備幼時與母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可是祖上乃至祖父、父親都為當朝官吏,祖上更是權(quán)傾一方,勢必會對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有所不滿,自幼就有一顆反上之心。
書中有云“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幼時不好讀書,后說“素有大志”,在當時封建思想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除步入仕途取得功名外就剩揭竿起義以武霸權(quán)。且喜怒不形于色而待人寬和。母使游學時從師鄭玄、盧植,長與公孫瓚為友(這些人在當時已是謀略一方的謀士,怎會教劉備只讀圣賢書),《三國志》中記載,劉備求學所有費用都是公孫瓚父親德然資助,家用雖是貧寒,卻過著紈绔子弟的生活。在后來的稱帝路中,此人極深的城府也是在幼時已形成。
在稱帝路中劉備可謂是用盡心機。桃園結(jié)義與關(guān)、張二人結(jié)為兄弟后欲征討黃賊,卻無良馬可乘。這時有張世平、蘇雙二位商人被黃賊逼迫反鄉(xiāng)路過涿鹿縣,劉備一聽心中一動,邀請二位商人入園好酒好肉招待時把自己的苦衷大肆宣揚,說明自己討賊安民之愿后二位商人立即贈與劉備五十匹良馬,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劉備當時可真是感激涕零,事后招了些人馬便投靠了劉焉。而張飛當時“世居涿鹿縣,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在當時可以說是富甲一方,劉備不用自家兄弟財物而去向張、蘇兩位商人求取,他倆可剛是從黃賊手里逃命回來啊,不過兩位商人也是識時務(wù)者為俊杰,被請到桃花園中,劉、關(guān)、張三人都身長八尺,皆體貌異常,張飛更是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若是不出這起義餉銀,估計后果會很慘。后劉備大勝,轉(zhuǎn)投河東太守董卓門下,因董卓怠慢,借張飛發(fā)怒不留,便帶二人投了朱儁處,后又投到公孫瓚門下,念當年同窗之情,表為別部司馬(俸祿是1000石,是中上級官職)。
在曹操去打陶謙時,陶謙向劉備求援。解圍后商劉備4000丹揚兵,劉備又覺得跟著陶謙比跟著公孫瓚有前途,便“棄瓚從陶”。之后徐州被呂布奪下,劉備無奈又投曹操,打敗呂布后曹操對劉備更好,“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之后就是劉備得到衣帶詔,背叛曹操而去,攻打曹操時張飛被打散不知所蹤,關(guān)羽為保護劉備家小“投降”曹操,劉備只身一人投了袁紹去。袁紹更是以貴賓之禮相待,書中寫道:袁紹親自引眾出鄴郡三十里外迎接玄德。玄德拜謝,紹忙答禮曰:“昨為小兒抱病,有失救援,于心怏怏不安。今幸得相見,大慰平生渴望之思。”后卻在袁紹部下誆點了兵馬,投劉表而去。
在奪荊州之時利用江東勢力,待兩敗俱傷時坐收漁利。劉備先后投奔數(shù)多人,卻沒從心里服過任何一個,只不過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罷了,最終歸蜀稱帝。
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遇到司馬徽來軍中尋問徐庶之事,便向徐庶講述了心中欲求諸葛亮助己。諸葛亮在司馬徽心中“可比興周八百年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事后司馬徽出門后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明顯司馬徽不想諸葛亮在這個時候侍于劉備麾下。劉備第一次請諸葛亮出山時,童子出門言諸葛亮外出,當劉備問何時歸來,童子回話:“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shù)日。”之后數(shù)次求見臥龍,諸葛亮心中實屬不愿從他,卻又不敢明說,當時劉備可是帶著關(guān)、張二人去的。劉備拜訪多次,遇到諸葛亮摯友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亮岳丈黃承彥。最后諸葛亮見不起作用便入劉備麾下三分定隆中。在白帝城托孤中曾吩咐諸葛亮若見少主劉禪無法勝任你自己接手就好,當時嚇得諸葛亮差點沒暈過去,立刻在劉備床前發(fā)下毒誓。
在亂世之中,何人保一身忠義,只不過勝者名揚千古,敗者遺臭萬年。劉備只不過善于奪人心,可謂一哭得關(guān)、張二人誓死相隨,二哭得趙子龍出生入死,三哭得諸葛亮鞠躬盡瘁。如果說劉備在稱帝路中算得上“雄”的話,最多也就是一位亂世奸雄。
劉備的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nóng)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nèi)之正殿西側(cè)。史稱惠陵。史載,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jié)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后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