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實的諸葛亮和劉備
諸葛亮和劉備真的是“一條心”嗎?他們之間有沒有什么隱情?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揭秘真實的諸葛亮和劉備,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揭秘真實的諸葛亮和劉備:
“劉備之德近乎偽,諸葛亮之智近乎妖”,劉備諸葛亮這對主仆在歷史風云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以蜀國的成敗為主線的《三國演義》明顯的討好分不開。然而世人皆知,劉備集團的大腦諸葛亮幾乎左右了整部小說的前進搖擺。劉備之所以能夠贏,與諸葛亮的智慧密不可分。得到諸葛亮的他,勝戰連連。所以對諸葛亮也不僅僅是君臣的關系,更多是一種尊重,甚至是敬佩。不得不說,這種關系太過理想。于是我們不禁會發問:諸葛亮和劉備真的是同一條心,從來沒有過意見相左的時候嗎?
可惜,是有的。而且是非常大的分歧,這一顆同時烙印在諸葛亮和劉備心口上的朱砂痣——是吳國。一聽這話,很多人會懷疑,劉備諸葛亮感情那么好,這所謂分歧是不是言過其實?這疑問來得確實有理有據,讓我們先看看劉備和諸葛亮的親密:
劉備自己曾說過,有諸葛亮在輔佐他 ,他就好像回到水里的魚兒一般,悠然自得,從此對他是言聽計從。相比之下,甚至連張飛、關羽這些結拜的老兄弟都比不上他們二人來得親密。這尤其表現在曹操的兒子代替他老子坐上皇位以后,眾人都一致認為,劉備應當稱帝,劉備的偽善讓他拒絕了大家的提議。
而諸葛亮輕描淡寫的一番話就讓劉備改變了想法,還夸贊:“諸葛亮不僅能幫助我克服弱點,協助我布施天子的福澤,讓漢室的光輝滿照天下。”往后,更是把劉禪和整個國托付給諸葛亮。從此在青史上,他們倆就是君臣的模范。
然而,這些親密下掩蓋的裂痕卻是驚心怵目的。劉備在坐上皇帝的寶位后,一心想報復當年將荊州失給孫權,殺死關羽的仇。于是在黃袍加身的第一年秋季興兵,親率諸軍伐吳,為關云長報仇。出發時雖然意氣風發,結果卻是慘不忍睹,劉備被孫權打敗,不得不撤退到永安駐兵,一年以后因重病而死。這場注定失敗的戰爭不是沒有先兆的,在劉備出發前,蜀國的群臣諫書堆了厚厚一沓,而劉備固執地不聽任何建議。那么,提意見的群臣里有沒有諸葛亮呢?然而無論是在史書還是關于諸葛亮的傳記里,都沒有提及諸葛亮的態度。可是,既然是天子御駕親征,又是群臣都反對的一次戰爭,就算諸葛兩沒有隨軍前往,也總該有和劉備有過交流吧?
在《三國志·蜀書》中有一句話,寫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西行,必不傾危。”,這是在彰武二年,劉備大敗而歸回退到白帝城時,諸葛亮說的。可以輕易看出,不管劉備有沒有參與或者這次劉備的御駕東行,他實際是不贊同這次東征的。
歷史讓我們看到,盡管諸葛亮對這次決定并不贊同,可是他并沒有阻止。其原因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過的——劉備和諸葛亮在東吳上的分歧已久,并且劉備內心固執,不會讓步。不勸諫不等于同意,縱觀他們在對東吳的問題上,兩人始終有很大矛盾。諸葛亮一生都不愿對東吳動武,而是親和為上,這已經是諸葛亮觀念里不可改的一筆。
曹孟德在長坂坡擊退蜀國兵將時,諸葛亮就向劉備請命,主動去說服孫權,促成了孫劉聯合,打敗了曹操。從那時候開始,諸葛亮就形成了堅定不移的聯吳想法。在諸葛亮成了蜀國的掌權人以后,他立馬就派出使臣,與吳國建立同盟關系。不論是小到軍事沖突,還是大到發動戰爭,諸葛亮都沒有再對東吳動過兵。
可就算諸葛亮的觀念再深,劉備卻和他截然不同,他對于東吳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需求,有益于自己的則聯合,不利于自己的則兵刃相見,來得直接。與諸葛亮的情感雖然深厚,但他畢竟才是掌握蜀國所有權利的天子。就算是在聯合的時候,他也始終保持著警惕。如劉備得到宜州后,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卻說等到得了涼州再還給他。
又到了二十四年,劉備并沒有報備,就自己率先坐上了龍椅,打破了諸葛亮苦心經營的孫劉聯合局面。這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對待東吳的做法的明顯區別。
可是為什么鮮有人發現呢如此大的分歧呢?這便要歸功于諸葛亮的智慧了。一個處于前進趨勢的團隊是不可能不出現矛盾的,可內部的分歧絕不可以輕易讓別人看到,尤其在封建社會的君臣制度下,臣子更是不能表現對天子的不滿,和他們的不一致。諸葛亮作為臣子的典范,他十分懂得,既然沒有辦法阻止劉備的這次不妥的決定,就全心全意支持他。所以諸葛亮沒有再勸,而是負責前方糧草軍火供應的同時,也在朝中穩住了局面,讓劉備沒有半點憂慮。
這種分歧在《三國志》等等師叔的刻意趨避下,大家并不能很容易看到,但它確實存在。不過諸葛亮的委曲求全,卻讓這種分歧,成就了一段偉大的君臣之情,在不完美上臻于完美。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任蜀國丞相,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后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于五丈原,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與智者之代表。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并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于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于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于劍山口,名劍山鼎。并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余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志》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于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后,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于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并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赍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于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于聲樂——會吟唱;又長于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后,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2]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么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后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后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并以禮相待,后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并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