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武松
歷史上真實的武松殺蔡京兒子最后慘死獄中,這是怎么回事?歷史上真實的武松是怎樣的?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武松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真實的武松:
《水滸全傳》中武松的故事占據了很大的篇幅,像“景陽岡武松打虎”“供人頭武二郎設祭”“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大鬧飛云浦”“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哪一段故事都是膾炙人口的。然而,這一切都是小說家言。
《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于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于涌金門外”,“非盜也”。
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后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
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
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前呼后擁而來之際,箭一般沖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
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后慘遭重刑死于獄中。
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橋畔”,后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這段真實的記載,想必施耐庵是看過的,將其中的幾個細節充分渲染,便成了小說中的武松。至于武松的最后結局,《水滸全傳》中寫到他成了清忠祖師,得享天年,實在是一種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藝術處理。
水滸傳武松的趣聞:
《水滸傳》里的潘金蓮是一個大戶人家的使女,二十余歲,頗有些姿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她,潘金蓮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于心,竟倒陪些房奩,不要武大郎一文錢,白白地把她嫁給武大郎。潘金蓮豈肯安心從了矮小丑陋的武大郎?她放下女人的矜持與嫂嫂的身份去勾引武松。一個雪花紛飛的冬天,武大出門賣炊餅不在家,已經當上捕快都頭的武松去衙門里點名完畢,提早回到家里,一進門發現潘金蓮早升起了火。
武松問道:”哥哥哪里去了?”婦人道:”你哥哥出去買賣未回,我和叔叔自吃三杯。”武松道:”一發等哥來家吃也不遲。” 婦人道:”哪里等的他!”說猶未了,早暖了一注酒來。那婦人一徑將酥胸微露,云鬟半挽,臉上堆下笑來,說道:“我聽得人說,叔叔在縣前街上養著個唱的,有這話么?”
在這里,潘金蓮出手就來個欲擒故縱,但卻是十分強而有力的色誘藝術的展現。她問武松是不是在外面養了女人?這話說來云淡風輕,但卻是擺明了要剝去武松的”道德”假面。武松爭辯了半天,還要她不信去問武大,正好給了潘金蓮機會數落武大一番,表明她看不起武大的意思。連篩了三四杯飲過。那婦人也有三杯酒落肚,哄動春心,哪里按納得住。婦人起身去燙酒。武松自在房內卻拿火箸簇火。婦人良久暖了一注子酒來,到房里,一只手去武松肩上只一捏,說道:”叔叔只穿這些衣裳,不冷么?”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也不理他。婦人見他不應,匹手就來奪火箸,口里道:“叔叔你不會簇火,我與你撥火。只要一似火盆來熱便好。”
潘金蓮在這方面絕對是聰明而有天份的,她擅于用隱喻的功力一點也不下于優秀文學家。當她順手奪過火箸,對武松說著:“我與你撥火,只要一似火盆來熱便好。”這一句聽來合情合理,卻又直接撩撥武松內在欲火的雙關語,多么生動自然。潘金蓮勾引武松不成,和西門慶好上了,還殺了武大郎。替兄報仇,武松殺嫂,此后獲罪被刺配孟州。
當時已是陽谷縣治安隊長兼武裝部長的武松,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會在軍政之路走下去,弄個團縣級領導干干,最終在師地級上退休一點問題沒有。這是因為武松一直有進入“體制內”想法,而且她很有混官場的情商和智商。武松打虎一舉成名后,陽谷知縣要參他做個都頭,武松馬上“跪謝”,說:“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這句話說得好,既表感激,又表忠心。想想也是,連筆試都不需要,直接成為連級干部,能不激動嗎!
說實話,進入職場前,武松與許多年輕人一樣,狂妄任性。此前在柴進府,家人一不如他意,便吃酒打人,搞得同事們都煩他,領導柴進也不待見他。或許是因為那段歷練,武松成為陽谷縣都頭后,一改此前吃酒任性的作風,職場情商突然爆發,成為優秀員工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