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康熙
歷史上真實的康熙原來是個偽君子,不僅睡了姑母還火燒她,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康熙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真實的康熙:歷史中都說,康熙在位的時候創造了清朝的鼎盛之世,然而小編了解到,這位偉大皇帝的背后,也存在著許多鮮為人知的陰暗面。
先來說說他火燒自己的姑姑。
話說當年的吳三桂有點兒傲嬌,所以朝廷沒辦法除掉他,而為了拉攏他,孝莊太后把自己的女兒和碩公主,也就是康熙帝的姑姑,嫁給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雖然這樣的婚姻是因為政治,但是這二人的婚后生活還算和諧,還生了一個兒子。
只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吳三桂還是不太安分,竟然舉兵叛亂,而這時候康熙也把吳應熊關進了監獄。雖然當時吳三桂反叛的形勢一片大好,甚至一度占領了大半 個江山,但是苦于要救自己的兒子,于是打算與康熙求和。當時吳三桂的打算是劃江為界,一同治理大清朝。這樣計劃可把康熙氣壞了,不僅滅有消氣,反而決定在 第二天處死吳應熊。
眼看著自己的丈夫要被處死了,和碩公主自然是坐不住了,于是找到了孝莊太后求情,本來孝莊太后已經心軟了,可誰知這一幕竟被康熙給撞見了。康熙理直氣壯的來到太后面前,好說歹說,依然不肯放過吳應熊,就這樣,第二天吳應熊便被處以了絞刑。
自 己的侄子把自己的丈夫給殺死了,和碩公主自然是心灰意冷,于是來到了五臺山殊像寺靜心修煉。可是沒過多久,不安分的和碩公主就被傳與某個和尚存在曖昧,這 件事情不久就被康熙知道了,康熙怕影響了自己皇家的名聲,于是偷偷派人到殊像寺放火,企圖燒死自己的姑姑,只可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唯獨沒把和碩公主燒死。
再來說說他睡了姑母的事情。
清朝的開創者原本是滿人,滿人即位關外的游牧民族,行為豪放,風俗粗蠻未開化。所以,在清朝的皇族內經常有一些亂論事件,這樣的事情在康熙身上也曾發生過。
皇太極有一位幼女,也就是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母。在順治當和尚的時候,這位格格因為年紀還小,一直沒有歸宿,因此,她就一直生活在后宮之中。后來,這位格 格漸漸的長大,也到了出嫁的年齡,于是有大臣建議給這位格格找個好人家,可誰知這個建議卻被康熙決絕了,并表示這位格格早已被納入了自己的后宮。康熙睡了 自己的姑母,想想也真是醉了。
最后再來說說康熙霸占臣子妻子的事情。
康熙有一個臣子張某的老婆姚氏那叫一個國色天香,美得不得了。有一天,皇太后在宮中賀壽,于是邀請各大臣子攜帶妻子到朝中參加大PARTY,這樣一個爭鮮斗艷的好機會,美貌的姚氏自然不會錯過,那是仔細打扮。
這些人到了宮中之后好吃好喝好玩,只是在晚上回到家之后,別人都好好的,只有姚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衣服還是那件衣服,但是姚氏的臉就像是換了一個人, 根本就不是原本的姚氏。但是,由于害怕康熙,姚氏的丈夫也不敢聲張,只能自認倒霉了。可想而知,康熙自然是看上了姚氏的美貌,不管別人家庭,納入自己后宮 團了。
康熙大帝之死的真相:由于孝莊皇太后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努力,順治帝崩后,年僅8歲的玄燁順利登位,建立了康熙朝,并成為功績赫赫的一代英主。康熙六年,玄燁14歲,開始親政。如果說康熙皇帝在親政前無所作為,他的治國天才是由于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牽制掣肘而無法發揮,那么在親政后,玄燁的曠世奇才便迅速顯示和爆發出來。他先是用計鏟除了顧命四大臣之一的鰲拜集團,奪回朝中大權,然后平定“三藩”,統一西南。接著派靖海施瑯出兵臺灣,收降鄭克,統一臺灣地區。再接下來,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擊敗沙俄侵略軍的基礎上,同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三次親征噶爾丹,統一漠北及新疆東部地區。五十九年,進兵安藏,驅逐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勢力,并派駐藏大臣,冊封__喇嘛為西藏的宗教領袖。六十一年,進軍烏魯木齊,為后代最后勘定新疆奠定了基礎……整個康熙朝,大清帝國的版圖已是東起庫頁島,西跨蔥嶺,北連西伯利亞,南達南沙群島的連綿疆域。康熙在位期間,為清王朝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開創了大清王朝統治下延及于整個十八世紀的所謂“康乾盛世”。康熙由此以一個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的杰出才能和輝煌偉業,被后人冠以“一代英主”和“康熙大帝”的敬畏稱號。
清代歷史上,康熙除了文治武功堪稱最杰出的皇帝外,還有三個之最。這便是后宮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號的后妃就有55位,其他侍奉的無名號的女人則不計其數。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35人,女20人,共計55人。再一個是在位最長。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共在位61年。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了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并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了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了廢,廢了立,反復無常,狡黠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了矛盾并引發了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只有倒地慟哭的招數了。
就在康熙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反復無常,父子、兄弟間的矛盾與仇恨近似一鍋粥地錯亂交織了半個多世紀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本朝歷史終于出現了一個明朗的兆頭和緩解矛盾的可能。這個兆頭,就是皇十四子允被任命為撫遠大。
自康熙即位以來,蒙古族準噶爾部落的勢力發展迅速,并逐漸走上了與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后,這個部落已控制了今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線極為廣大的地域,并威脅到陜西、甘肅、四川、云南一帶地區。平定準噶爾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領土完整和尊嚴,已成為當時最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就清王朝而言,由于這一任務的非同小可和情況復雜,必須委派一個在政治、軍事上都較為成熟的人在前線鎮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當時尚未立太子的情況下,任何一位皇子擔當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出對一個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滿族是以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對戰功極為推崇,如果此時哪位皇子能掛帥出征,無疑是一次建立功業的絕好機會,從而可以借此樹起服眾壓雄的威望。在這種無人可及的威望中,繼承大統,榮登皇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肩負國家重任與個人前途命運的擔子,極幸運地落在了時年30歲的皇十四子允的肩上。
早在允掛帥出征的前一年年底,康熙就對混戰中的眾皇子和參與皇子之間奪位陰謀的臣僚頒布了一道分量極重的詔書,表示自己已經對懸而未決的立太子問題有所考慮,并言詞咄咄地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做主,并讓你們傾心悅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以撫遠大的名號率隊出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無疑是做了更加明確的暗示。不僅如此,允在出征前,康熙親自為他舉行了十分隆重、規模宏大的送行儀式,封允為“大王”稱號,并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從滿清立國開始,所有的皇子,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不同的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而此時在諸皇子中年歲較小的允,其爵位僅是一個最低的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準,無疑是康熙向眾人宣布,尚是貝子的允已經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將來真要立為太子,可不必一級級地晉升爵位,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這一連串動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領悟。允以及暗中擁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數,喜不自禁。允帶著一個輝煌的夢想出征了。
躊躇滿志的允率部出征后,不負父望,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后在康熙的指令下,與準噶爾部進行和平談判,并很快達成了一致的協議。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正當允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帶著那個輝煌的夢想,班師回京,順利地當太子時,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胤神秘地繼承了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然受了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于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皇帝的“齋戒”和獨居靜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關注。但就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生活中,有一個人卻極敏銳地看到了平靜的背后那可能改朝換代的非凡時刻的到來——此人就是皇四子胤。
還在各位皇子圍繞皇位的繼承問題而結交朝臣、培植私黨并鬧得矛盾重重,沸沸揚揚之時,皇四子胤卻顯得老練、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們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眾皇子的眼中,這位四貝勒好像是一位頗為安分守己對皇位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所有的人都看錯了。他的一切做法只不過是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會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會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極端聰明老辣的胤,在聽了戴鐸的告誡后,一直在露與不露之間悄悄地做著文章。他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明火執仗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而是暗中結交了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是當朝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結交這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師有變,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允有變,年羹堯可派兵與之抗衡,迫使允無法用武力達到爭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算是一位真正能審時度勢,并悟透了權力爭斗原則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暢春園,而眾皇子尚處在夢中的關鍵時刻,長期蟄伏的胤卻要引弩待發了。
從九日到十二日,胤或明或暗地不斷派人入宮探視父皇的病情。當他得知父皇的病越來越重時,便開始在暗中做各種應急和奪位的準備。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處于十分危急的狀態。一直在皇帝身邊擔負侍衛任務的隆科多,忙派人傳達詔命,令允祉、允、允等七位皇子火速趕到暢春園。胤也在詔令之內,但不知什么原因,將近中午方匆忙趕到。
此時,暢春園內的空氣異常緊張,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趕來的皇子們都未能和父親說上一句話。所有的皇子都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內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確立,而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又遠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駕崩而不留下一句話,那局面將如何收拾?
太陽漸漸落了下去,夜幕籠罩了暢春園。盡管宮里宮外都亮起了燈盞,但隨著凄厲的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的嘯叫,每個人都感覺一股股陰森森的鬼氣迎面撲來,令人驚恐不已、膽戰心寒。這樣僵持到戌刻(晚十點左右),一個小太監從康熙的內寢驚惶失措地沖了出來,嘴巴哆嗦著說不出一句話。此時的眾人便箭一樣一齊向內寢沖去。眾皇子圍住病榻,俯首細看,只見父皇嘴巴微微張著,眼睛似睜非睜,早已氣絕身亡。
突然,隆科多用略帶不安和沙啞的聲音向眾皇子宣布:“皇上遺詔,命皇四子繼承大統。”
遺詔?!猶如晴天一個霹靂,幾乎所有的皇子都驚得跳了起來,紛紛瞪大了血色的眼睛問道:“遺詔何在?!”隆科多望望眾人,鎮定了一下那顆怦怦跳動的心答道:“是口詔。”眾皇子恍然大悟,什么都明白了。口詔就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口頭遺詔,而口頭遺詔怎么說怎么是了。
一切都已晚了。就在暢春園最后決定各位皇子命運的非凡時刻,手握京師衛戍兵權的隆科多,已嚴密地控制了北京。凡是可能與胤為敵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處于他的監視和控制之中。與此同時,胤又手寫密書,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給四川巡撫年羹堯,令他火速率領精銳之師以奉皇帝密詔的名義,接近允的兵營。一旦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舉動,將予以搏殺,能殲之則殲,不能殲則牽制其兵力,使其無法殺回京師……就在這一切布置妥當之后,胤與隆科多等在康熙駕崩的當晚,裝載遺體回京,同時封鎖了皇宮,不許其他皇子進入。后來又經過一連七天的秘密籌劃,皇四子胤正式登基坐殿了,這便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