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秦淮八艷
歷史上真實的秦淮八艷與普通的妓女到底有什么區別?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上真實的秦淮八艷,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歷史上真實的秦淮八艷:
秦淮八艷大都屬于賣藝不賣身的歌妓,與日本的藝妓類似,唱歌獻舞,頂多屬于三陪,并不做皮肉生意。林語堂曾解釋歌妓與普通妓女不同,純屬演員,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與蘇格拉底時代的希臘交際花相似,而中國的歌妓傳統可上溯到唐代:“歷朝都有自己的樂師,性質與御用畫家相同,唐朝長安歌舞藝人活動的場所名見經傳,許多詩人為她們吟詩作賦,進京趕考的年輕的學子有許多人與她們共墜情網,這些令人銷魂的歌女有時會改變他們的人生,對他們影響極大。說來也怪,這些學子有時卻在她們中間找到了純真的戀人,鞭策他們奮發向上。她們中有些甚至為他們事業的成功犧牲了自己。”秦淮八艷乃至她們與文人的交游,似乎頗有盛唐遺風。
秦淮八艷堪稱明末最具影響力的美女組合。她們是怎么成名,成大名的呢?一方面,恰逢朝代更替,時勢造英雄,同時也造美人,這一系列亂世佳人的命運,無形中映證了國運的跌宕起伏,成為記載喜怒哀樂的風向標識。另一方面,她們居紅塵而脫俗,出淤泥卻不染,尤其在國破家亡之際體現的高風亮節,契合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懷,所以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很吸引人眼球,并且讓人油然而生敬意。秦淮八艷,美則美矣,但她們的美更是與正氣、大氣同在的,因而更美,最美,絕美。那個玉碎宮傾的時代,除了史可法等人,男性社會還真沒出太多的英雄,反倒是這些弱女子,表現出許多男人都沒有的膽識、氣度與節操,令人刮目相看。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淮八艷與文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人群體里贏得的贊頌,使其美譽得以流傳。秦淮八艷一開始的出名,出的是艷名,她們與一系列名人雅士的風流韻事,應合了才子佳子的模式因而作為娛樂資訊或花邊新聞進入街談巷議。但緋聞是有時效性的,秦淮八艷真正站得住的,還是靠后來的美名,即她們在大難臨頭時的鎮定自若,潔身自好。這時,曾與她們作為神仙伴侶并駕齊驅的才子,卻紛紛滾鞍落馬,成為秦淮八艷高尚情操的陪襯人,甚至是反面教材。站直了的女人使趴下了的男人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自古英雄愛美人,自古美人愛英雄,而在和平年代,才子就是英雄,文化英雄。才子佳人作為民間版的英雄美人,在野史里占據著跟帝王將相的緋聞同樣重要的位置。秦淮八艷,絕大多數都與才子產生了情史。可一旦國破山河在,這些才子卻不如佳人經受得住考驗,平日里恃才傲物的文化英雄一遇真刀真槍或真金白銀,就變成狗熊了。美人沒變,對故國的忠誠沒變,對故鄉的熱愛沒變,對自己的要求沒變,要求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對得起故人也對得起后人,她們不僅當時看上去很美,事后讓人想起來依然很美。秦淮八艷是真正的美人,美人中的美人,外表的美與心靈的美集于一身,正因為在變動的現實中一如既往地保持住美人的形像與口碑,才光榮地成為歷史中的美人,永褒青春,而不是曇花一現。
秦淮八艷簡介:
秦淮八艷又稱金陵八艷,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八位色藝才氣俱佳名妓的合稱。最早記載八艷事跡的是清朝余懷的《板橋雜記》,包括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合稱為“八艷”。她們兼具過人的美貌與才華,有著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更以在亂世中的俠義氣節為人傳頌。
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動于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隱,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楊愛,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后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于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由于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草》《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后于崇禎十四年她20余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后,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云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云軒是來自柳氏的絳云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稱南明。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于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于受柳氏影響,半年后便稱病辭歸。后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并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氏并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后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之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后,"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后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4年錢氏去世后,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莊。
柳如是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詩人,傳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詩》《尺續》等。
陳圓圓
陳圓圓本為昆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于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后,神馳心蕩,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后,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后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后獨占云南。吳氏進爵云南王后,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后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后,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