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帝用膳的趣聞
皇帝要吃飯叫什么?皇帝每一餐要吃多少道菜?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揭秘古代皇帝用膳的趣聞,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揭秘古代皇帝用膳的趣聞:
皇帝吃飯,有專門名詞,有好幾種叫法,或叫“傳膳”,或叫“進膳”,或叫“用膳”,就是回避說“吃飯”,因為他“高貴”嘛,所以連吃飯的叫法也就特別些了。
為了侍候皇帝吃飯,宮廷中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做“御膳房”,直接由內務府管理,設管理事物大臣若干人,都是由皇帝特別簡派的。管理大臣下再設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等官職,具體負責皇帝吃飯的事宜。
皇帝吃飯,并沒有固定的地點,多半在他們經常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如乾隆時期的內務府檔案中記載:“乾隆十二年九月三十日辰初,萬歲爺(即乾隆皇帝)弘德殿進早膳畢。”“十月初一日未正,萬歲爺重華宮正誼明道東暖閣進晚膳。”“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萬歲爺霽紅盤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至養心殿侍候。”兩天之內變換了三個吃飯地方。
皇帝吃飯,按清代的生活習慣,分早、晚兩頓正餐。早餐一般在卯正一刻(上午六點以后),但有時推遲到辰正(上午八點以后)。晚餐在午正一刻(上午十二點以后),或推遲到未正(下午兩點以后)。兩頓正餐之外,還有酒膳和各種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沒有固定的時間,由皇帝隨意命進。
每到吃飯的時候,皇帝命御前侍衛開始傳膳。負責用膳的大小官員,立即命令有關的大大小小太監在用膳的場所布置膳桌,將預備好的飯菜迅速從御膳房抬來,按照傳膳的規定布菜。因為皇帝總是害怕有人謀害,就是對他的近臣侍衛以及管理用膳的機構也不放心,所以飯菜來了,他并不馬上就吃,而是先看看每道菜盤上放的一塊小銀牌變不變色,據說只要飯菜中下有毒藥,銀牌就能反映出來。看了銀牌之后,他仍不放心,還要叫隨侍的太監先把每樣飯菜嘗上一點,叫“嘗膳”。
此外,凡是遇到直班奏事的日子,照例文武臣僚各于皇帝吃飯的時候進呈牌子。要求皇帝引見和奏事。宗室王公用紅頭牌子;文職副都御史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用綠頭牌子;外官來京者文職按察使以上,武職副都統、總兵以上,用一般牌子。皇帝看過這些牌子之后,再決定是否引見和準奏。因為這些牌子是在皇帝吃飯時進呈的,所以也叫“膳牌”。
上面是皇帝吃飯前的一些程序。那皇帝吃的是些什么呢?
御膳房煮飯做菜用的水,是從北京西郊玉泉山專門運來的泉水,據說這里的水“最輕清”。吃的米是黃、白、紫三色老米。京西玉泉山、豐澤園和湯泉等地,有專人培植這種稻米,此外,還有全國各地進貢的上色好米,稱之為“貢米”。羊肉取之于宮中慶豐司。膳房不用牛肉,只用牛奶,也由慶豐司供應。其他雞、鴨、魚、豬肉及時鮮蔬菜,都是在市場上買的。各種山珍海味,奇瓜異果,和各地方著名干菜等,則由全國各地呈貢而來。這些都是事先儲存準備好了的。
皇帝每一頓飯又都吃些什么?這可以從每天每餐的膳單上看出來。膳單上面詳細注明早、晚用膳的時間、用何膳桌擺膳,在何地用膳,以及飯菜的品名,按日交與御膳房承做。有時膳單上還指名何人做何菜,各種菜飯用何餐具盛送。
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保留著清代皇帝的大批膳單,這里僅舉乾隆一餐的膳單,即可得知一斑。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日進晚膳,膳單內容是:
“萬歲爺重華宮正誼明東暖閣進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擺。燕窩雞絲香蕈絲火熏絲白菜絲鑲平安果一品,紅潮水碗。續八鮮一品,燕窩鴨子火熏片(月官)子白菜雞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張安官做。肥雞白菜一品,此二品五福大琺瑯碗。肫吊子一品,蘇膾一品,飯房托湯,鴨子一品,野雞絲酸菜一品,此四品銅琺瑯碗。后送芽韭抄鹿脯絲,四號黃碗,鹿脯絲太廟供獻。燒狍肉鍋塌雞絲晾羊肉攢盤一品,祭祀豬羊肉一品,此二品銀盤。糗餌粉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黃盤。折疊奶皮一品,銀碗。烤祭神糕一品,銀盤。酥油豆面一品,銀碗。蜂蜜一品,紫龍碟。拉拉一品,二號金碗,內有豆泥,琺瑯葵花盒。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蘿卜一品,此四品五福捧壽銅胎琺瑯碟。匙筋手布安畢進呈。隨送粳米膳進一碗,照常琺瑯碗、金碗蓋。羊肉臥盡粉湯一品,蘿卜湯一品,野雞湯一品。”
乾隆帝這頓平常的晚膳,用了各式菜湯二十余品,餐具用珍貴的金、銀、琺瑯、瓷等碗盤碟匙,而且幾種名菜都要特命名師承做。就在同一天的霽紅盤酒膳一桌中,十五品菜,其中有四品就是著名廚役張安官承做的。但是在乾隆皇帝用膳時,感到四品菜不像張的手藝,馬上命令小太監傳旨,令廚役張安官再親自做菜一品呈上,于此可見皇帝口味之高,要求之嚴。
一餐膳食幾十種,皇帝一人吃得下嗎?當然不會。按照清代制度的規定,皇帝和后妃以及宮內人役都有一定的份例。在皇帝的份例中,僅膳食一項,每日用白銀五十兩(相當人民幣30000元),不管皇帝用膳與否,用多少,飯菜都是按照每日膳單呈送的。皇帝每次用膳畢,往往將吃不完甚至動也不曾動過的飯菜賜予他的臣下。宮內的妃嬪、皇子、公主及御前、內務府、軍機處、南書房入值大臣等,經常得到皇帝的賞賜。
這里談及的,還僅僅是平日吃飯時的情況,遇到年節,國有大典,以及婚喪喜慶等等舉行大型筵宴時,其排場之大,耗費之多,那些就更可想而知了。雍正皇帝在養心殿里寫的一副對聯說:“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前一名說的倒是實情,后一句就有些自欺欺人了。單就皇帝的一頓飯來說,就不知耗費了全國人民不少血汗,豈不是天下在奉他一人嗎!
清朝皇家用膳相關資料介紹: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余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只,雞五只,鴨三只,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卜六十個,苤藍、干閉甕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
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貴妃以下妃嬪、皇子等依等次遞減。如無特殊情況,嚴格按份例供應,不得擅自增減。
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6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后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
用膳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里或膳桌上,由侍衛抬送至用膳地點。太監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插銀板)、嘗膳等程序后,皇帝始用。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長方形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布滿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