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因發圣旨的搞笑趣聞
朱元璋因沒文化用白話文發圣旨,因而圣旨經常“搞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朱元璋因發圣旨的搞笑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朱元璋因發圣旨的搞笑趣聞: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而且是貧下中農,小時候朱元璋給地主放牛,根本無法讀書,他的人生第一堂課基本就是苦難和凄慘。那時候大家都叫他“朱重八”,整天跟在老牛的屁股后頭搶著撿糞蛋,就連如此情形也沒堅持幾年,沒多久,他家那里干旱得連蛤蟆也死了,遭遇了大災之后,又來了嚴重的瘟疫,這次他的父、母、兄、姐、先后病逝,如此悲慘的境遇一下子都讓這個小孩子遇到了,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去了皇覺寺當行童,可是這時候連寺院都吃不上飯了,不得已又被寺院遣散,無奈之下當了游方僧,四年之后返回。之后的事情歷史都已經寫出來了,無非是朱重八參加起義,走到了皇帝的寶座,這里面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由于從小沒文化,他當了皇帝之后依舊用白話發布圣旨,只不過這該是自古以來最新鮮的圣旨了,由于皇帝這一身份,他在一時之間竟然引領了“白話文運動”,是真正的“文學藝術領導人了”。
相較嚴肅的圣旨內容和語氣來講,讀他的白話圣旨,總是覺得好笑。
有這么一個事情,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朱元璋一道圣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中國的封建帝制實在漫長,浩如煙海的圣旨大多千篇一律,如此簡潔扼要的圣旨恐怕只有他才能想得出來。
不需要任何文秘代筆,只是“直抒胸臆”,想說啥就說啥,我說啥就是啥,看來朱元璋真不愧是白話文的第一人。
朱元璋的簡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的治國方略:
1、宣傳教化,加強法治,尊崇孔孟王道,有對百姓蒼生的仁愛以及領導中國復國的信念和決心。
2、節約開支,省民財力,節省工役,減輕負擔。
3、網羅天下名士。如:劉基、章溢、葉琛、宋濂、馮國用、馮勝、徐達等。打擊貪官,澄清吏治宮廷成員。
4、重視農業,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阜民之財。
5、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后、右五軍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于皇帝之手。
朱元璋登基之初曾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后,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泱泱天朝大國被小小島國羞辱,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終并未真正出兵,在留給接班人的丹書鐵券中,朱元璋明確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
人物評價:
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1]
朱元璋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個赤貧的佃農之家。當時蒙古對漢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壓迫奴役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程度,朱元璋從未經歷過中國富饒安定的農業社會的正常生活環境,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但是他通過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統帥力推翻了蒙古的統治和奴役,重新建立了漢族國家并指導國民脫離野蠻,重新恢復自信、尊嚴和榮譽。
明孝陵“此山明太祖之墓”明王朝誕生于半個世紀有增無已的擾攘紛亂中;在這個一切遭到蠻族破壞的年代,中國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進行日益直接訴諸于蠻族的暴力,文明已經隕落,漢人淪為奴隸,任憑蠻族宰割。
而蒙古的瓦解和明朝興起根本不是什么所謂的階級斗爭,而是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為了生存、為了自由、為了尊嚴,擺脫被蒙古奴役踐踏的殊死決斗。明太祖在率領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驅除蒙古的同時也指出,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但如果是知禮義,愿為中華臣民者,與中國人無異,這里充分體現了華夏民族的仁義。
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