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下溫暖圣旨的趣聞
宋太宗趙光義下溫暖圣旨,首開“雪中送炭”的先河,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趙光義下溫暖圣旨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趙光義下溫暖圣旨的趣聞:
北宋的冬天不收禮,收禮只收上好的木炭。
宋太宗淳化四年的冬天,東京(今開封)滴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掛有一尺多長,在冬天清冷的、不足以給人任何慰藉的陽光照耀下,像一柄垂下來的匕首,令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冬天在北宋并不鮮見,宋太宗還記得乾德二年的冬天,哥哥宋太祖上朝時,身穿貂皮大衣戴著皮帽全副武裝,所有的大臣都縮著手不勝寒瑟站在講武殿臨時鋪的地毯上,上奏章說話哆哆嗦嗦冷得舌頭打結的情景。
而這個冬天似乎比那年還要冷。宋太宗心頭一動,想到了黎民百姓,想到了弱勢群體。于是傳下一道春風一樣溫暖的圣旨:“給京城所有高壽人瑞發獎金,超過100歲者賞賜金腰帶。”一眼瞥見大殿窗外紛飛的雪花,宋太宗這位北宋的公仆一拍龍頭,又傳下一道春風般溫暖的圣旨:“再賞京城鰥寡孤獨以及貧窮者一千錢、米炭若干。”
經過統計調查,愛心大使在這個冬天以最快的速度把太宗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雪中送炭”的故事不脛而走,于是大街上到處是拎著木炭你來我往的身影。北宋著名畫家范寬的《雪景寒林圖》以其氣勢磅礴的筆觸,創新獨到地把宋朝的隆冬刻畫得惟妙惟肖。詩人范成大給朋友雪中送炭之后來了靈感:“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詩人是含蓄的,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時的風尚。宋太宗首開雪中送炭的愛心先河,普天之下,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知識分子,禮尚往來首選的自然是炭,溫暖而又實用的上行下效。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在雪意朦朧的黃昏,等待著你手中拎著的那包香炭,那里邊藏著比千金還要貴重的情誼,彌漫著人性的光和熱,千年不散。
宋太宗趙光義人物簡介:
太宗即位后,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趙光義人物簡介:趙光義(公元939-997年):即宋太宗趙炅[jiǒng],本名趙匡乂,建隆元年改為趙光義,為宋朝第二任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后晉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坊護圣營官舍。開寶九年(976年),太宗把這天定為“乾明節”;淳化元年(990年),又改為“壽寧節”。屬豬。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太宗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
宋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于宋太宗趙光義。太宗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封為晉王,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傷,乘驢車逃走。宋太宗趙光義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因此太宗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執政措施,還得從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后卻是宋太宗趙光義繼承了宋太宗趙光義哥哥的遺產。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大宋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于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駕崩于萬歲殿,殯于殿之西階,廟號太宗,群臣上謚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鞏義西村鎮滹沱村東北)。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十一月,上尊號應運統天圣明文武皇帝。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改尊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廣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八月初一日己丑,加謚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閏十月十一日乙亥,再加謚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歷史評價:
宋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迫使吳越“納土”;之后又滅亡五代十國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耶律休哥射傷宋太宗,乘驢車逃走,宋太宗趙光義兩度伐遼失敗。980年又試圖統一交趾,但慘敗,使交趾(越南)最終得以保持獨立地位。任內爆發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后之不成喪,則后世不能無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