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用電報傳圣旨的趣聞
歷史上哪位清朝皇帝曾經用電報傳圣旨?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清朝用電報傳圣旨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清朝用電報傳圣旨的趣聞:
皇帝傳圣旨對中國人來說是很熟悉的,但用電報來傳圣旨,還是第一次聽過,其實,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在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25年以后,電報就傳入了中國。中國清政府開始使用電報的時間是在清朝光緒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大沽海口炮臺之間架設電線,試通電報,這是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電報線路。光緒二十四年維新變法時,為提高政務效率,清政府正式令:“嗣后明降諭旨,均著由電報局。”也就是說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開始使用電報來傳達皇帝的圣旨,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第一次。
清朝政府在光緒五年(1879年)開設電報,而現存電報檔案卻起自光緒十年。光緒五年到光緒十年的電報檔案,多少年來從未有人見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在出版公布這部分檔案時,組織力量,多方查找,歷試諸方,均無所獲。最后工作人員翻閱了大量資料,終于揭開謎底,水落石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在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25年以后,英國違反清政府的規定,在上海秘密開通電報,電報就這樣傳入了中國。光緒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大沽海口炮臺之間架設電線,試通電報,這是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電報線路。接著又開通了津滬電報線路,并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直到光緒十年才相繼完成了全國主要線路的鋪設。
清朝從電報開通到電報立檔,在到電報等同于正式公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清朝政府開設電報以后,許多軍國政要的處理開始逐漸使用電報,但當時并不把電報看作正式公文,稱為“抄電”,所以電報不入檔案,一些政務電報多為官員自己保存。由于電報內容多屬機密要務,后來才被朝廷重視,光緒十年完成全國主要線路的鋪設以后,電報開始收人檔案一這就是光緒五年到光緒十年電報檔案缺失的原因。至于電報作為政府正式公文則始于戊戌變法。據《清會典》記載:衙門規定,凡因緊急。公事皇帝下達諭旨或督撫上奏都可使用電報。
光緒二十四年維新變法時,為提高政務效率,清政府正式令:“嗣后明降諭旨,均著由電報局。”這是清政府第一次開始使用電報傳圣旨。這也是有線電報的開始。由電報局電知各省,該督撫即行遵照辦理,毋庸專侯部文。這就是說,各省督撫接到電報后就可遵照辦理,不必等待公文。自此,才明確規定電報與公文具有例等效用。清代檔案浩如煙海,種類繁多。電報作為當時新產生的文檔種類,最突出巾的特點是文字簡短,在清代上百個文書種類里、電報最為簡捷精練,字數多的三五百個字、少的只有十余字,甚至更少。
例如,光緒十年閏五月二十七日北洋大臣李鴻章發給衙門的電報:“密廿六幼樵電告閩河口來法兵船三只鴻沁”,全文共有18字。光緒十一年十月二十五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發給衙門的電報“密應聞緬王降英有”,全文只有8字。電報稿的結構很像書信、便條,通常比書信便條更為簡便,如稱呼、提稱語、末啟辭等常被省略,署名、時間也都簡化。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中法戰爭期間,光緒十年六月十八日李鴻章給衙門發了一封電報,全文是“密羅豐祿本日戌正電報基隆失陷鴻巧亥正”。“密”是保密,類似現代公文的密級,接下來是羅豐祿今天8點來電,內容是基隆失陷。“鴻巧亥正,鴻是李鴻章,巧是十八日,亥正是晚l O點。達份電報的正文其實只有“基隆失陷”四個。電報之所以簡短,部是因為費用高昂。
開通電報以后,清延曾三令五申,公務電報不得羅嗦,非緊急公務,不許隨意發電,各級宮員無嚴格遵守。有意思的是駐外使臣似乎更為遵守法令,他們的電報比國內官員的電報又要短出許多,有的電報為了省字,幾乎詞不達意,這里面其實另有隱情。當時的電報都是有線電報,分為水線、陸線,駐外使臣的電報使用外國人的水線,穿越海洋,費用自然比國內更高,按字論價,每字需銀數兩,所以更要節約用字。
清廷開通電報以后,發明了一種新的記日辦法,用韻目代替日期。這種方法在電信領域一直延用到建國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最盛行時,清朝政府一些官員的筆記都經常以韻目代替日期。今天在中共黨史等現代歷史書籍中經常出現的“艷電”、“皓電”、“佳電”、“齊電”等詞,正是所謂的“韻目代日”,也就是從《韻目表》中挑選代替日期的韻目,總共有31個,分別代表3l天。前面15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接后是韻目上聲的l0個,再來是韻目去聲的5個,最后—個從《韻目表》查不到的是“世”,代表31日。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用《韻目表》里的字來代替日期,懂得做詩的人一看就知道哪個字代表哪一天。比如看到“皓”就知道是19日,因為“皓”字在韻目上聲中的排序正是第19個。這套系統對當年讀過一點書的人來說,都是基本常識。滄海桑田,白話文興起以后,使得過去文人擅長的填詞作詩的本領也逐漸失傳,過去一般人都會的事情,現在卻成了專業知識,變得艱深難懂了最早的電報編碼是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編制的,通過電流斷續的不同組合,分別代表不同字母,發出信號。
電報進入中國以后,為了傳輸漢字,清朝人發明了漢字電報編碼。用1234567890十個數字作為筆畫的代號輸入漢字。比如6511是“軍”,2894是“機”,5710是“處”。后來晚清思想家、實業家鄭觀應,總結前人經驗,撰寫了一部專著,叫《電報新編》,使漢字編碼更完善、更系統,真正完成了漢字符號轉變為電子信號重大突破。漢字電報編碼的產生,意義重大。100年以后的今天,電腦普及,王碼、自然碼、萬能碼等眾、多漢字編碼擾如雨后春筍,令人目不暇接,但最早的漢字編碼應是晚清出現的電報編碼,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電報的相關信息:
電報(Telegraph)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
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后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利用電磁波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國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后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于短的電脈沖信號,“劃”對應于長的電脈沖信號;這些信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沖信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沖信號轉換成“劃”;譯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信任務。
早在莫爾斯之前,就有人想過用電來進行通信,最早的電報機應該是有著26根電線的機器。1753年,當時對電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靜電上,一位叫摩爾遜的人,利用靜電感應的原理,用代表26個英文字母的26根導線通電后進行信息傳輸,但這種機器需要的導線太多,設置龐雜,并且靜電傳應的距離有限,因此這項發明沒有得到推廣。1804年,西班牙的薩瓦將許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號的金屬線浸在鹽水中,他的電報接收裝置是裝有鹽水的玻璃管,當電流通過時,鹽水被電解,產生出小氣泡,他根據這些氣泡辨識出字母,從而接收到遠處傳送來的信息。但薩瓦的電報接收機可靠性很差,不具實用性。后來,俄國科學家希林格設計了一種只用8根電線的編碼式電報機,并且取得試驗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導線還是太多,依然難以達到實用之功效。
上述這些幼稚時期的電報接收裝置雖然沒有得到最終的應用和推廣,但它們為后進者提供了試驗基礎,隨著電磁學理論的不斷完善,電學的進一步發展,一根導線的電報機在莫爾斯的千呼萬喚中誕生了。
莫爾斯: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1843年,塞繆爾·莫爾斯用國會贊助的3萬美元建起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之間長達64公里的電報線路,翌年5月,他在華盛頓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會議廳里,用他從1837年便發明出來并不斷完善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報,電文內容是《圣經》中的一句話:上帝啊,你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自此之后, 這種“閃電式的傳播線路”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訊網絡。 電報本身不是大眾傳媒, 但它為大眾傳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訊手段, 而作為現代重要傳播媒介的通訊社, 也是在電報技術發明之后才出現和發展起來的。 自助者天助。上帝沒有創造奇跡,但上帝很公平。他沒有使莫爾斯循著四十年的人生軌跡繼續走向繪畫世界的輝煌--盡管他已是時人公認的一流畫家,但讓莫爾斯最終實現他的發明夢想,在科學界獲得了一個席位,從此開啟電子通信時代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