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的秘密
諸葛亮《隆中對》析天下,勸劉備勿與曹操爭鋒,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諸葛亮《隆中對》的秘密,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諸葛亮《隆中對》的秘密:
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自董卓以來”到“此誠不可與爭鋒”一段,諸葛亮明確指出曹操不僅“挾天子而令諸侯”,占有天時,而且左右有眾多文臣武將,還擁有百萬之眾,在人和方面其他豪杰也難以匹敵,所以勸劉備勿與之爭鋒;從“孫權據有江東”到“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一段,諸葛亮認為孫權據有長江之險,占有地利,人和方面通過孫堅、孫策到孫權“三世”的積累,“民附”而“賢能為之用”,基礎已十分牢固,所以勸劉備不要有吞并東吳的打算,最佳的策略是利用孫權來援助自己。
從“荊州北據漢、沔”到“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從地利方面指出荊州是“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漢高祖當年就是從益州起家的。勸劉備趁“劉璋暗弱”,張魯不知存恤百姓之際,占據荊益兩州,利用荊益兩州的有利地理條件保護自己,同時撫和西面的“諸戎”和南面的“夷越”,并與孫權搞好關系,在人和方面盡量爭取更多的支持。諸葛亮認為,劉備如果按這種策略行事,就有機會復興漢室了。
劉備對諸葛亮的《隆中對》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得到諸葛亮就像“魚之有水”,此后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入蜀襲擊劉璋奪取益州,張魯投降曹操后,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并打敗了曹操,全盛時期擁有荊州和巴蜀地區,實現了諸葛亮設定的目標,成就一代霸業。
《隆中對》的簡介:
隆中對最早出自《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廬對》,《三國志》亦有引用。作者諸葛亮,后改名為《隆中對》 。主要關于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度龂尽返淖髡呤顷悏?。《隆中對》的提法并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來的名字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四史中《三國志》的作者?!度龂尽饭擦寰?,記載三國時期(220——280)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6歲)對劉備陳說天下形勢及興復漢室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草廬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后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于當時到底都有誰,就不好說了。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度龂萘x》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
近來的研究亦有人認為,《隆中對》一文是作者陳壽仿照魯肅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
《隆中對》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