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為什么要殺岳飛
趙構為什么要殺岳飛?岳飛是趙構的親哥哥?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趙構為什么要殺岳飛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趙構為什么要殺岳飛:
岳飛的故事流傳百年,至于他的死是我們的遺憾和憤怒,評書和正史上都說岳飛死于秦檜的陷害。秦檜嫉妒岳飛屢建大功,于是慫恿皇帝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都,然后誣陷岳飛要造,把他害死在監獄里。當時另一個元帥韓世忠曾經去問秦檜:岳飛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莫須有”三個字,會不會有弦外之音呢?如果不是秦檜想殺岳飛,那么究竟是誰想殺他、而且能殺他呢?岳飛有個大犯忌諱的地方,就是他的軍隊號稱“岳家軍”,自古皇帝們的心是相通的,趙構對此必然是極不高興。但這點兒事也絕不足以讓趙構下決心殺岳飛,看看岳飛之死前幾年內都發生了些什么事情?
“岳”字在北方許多地方讀做“藥”的音,姓姚的嫁了姓藥的,也蠻巧的。再看看宋史上岳飛出世一段:“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未彌月……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抱飛坐甕中,沖濤及岸得免,人異之。”說岳飛才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黃河發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姚氏抱著岳飛坐到一個大缸里,才逃到了岸上。看了這段,不但當時的人奇怪,我們現在人也一樣奇怪:月子里的女人身體是最虛弱的,特別是姚氏,生岳飛的時候已經30多了歲,高齡產婦,又是第一胎,怕是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剩多少了,怎么會大水把別人都淹了,只有她,還抱個孩子逃了出來?就算是在別人幫助下勉強跳進了水缸里吧,我們知道水缸那個玩藝兒,底面積小,重心高,有一點兒風浪就翻個兒了,怎么能載著她母子倆從黃河的大水里逃出來呢?這里八成是岳母姚氏在撒謊。可是她為什么要說謊呢?
后來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姚氏心急如焚,每次見了岳飛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圣”。那時宋朝經常派人去金國問候宋徽宗和宋欽宗。估計姚氏也給宋徽宗帶過信,告訴他那個逃出宮的宮女生了個兒子,現在是宋朝大將,一定要救他會來等等。那是紹興五年,宋徽宗接到信又驚又喜,一激動死了,消息傳來,姚氏悲痛欲絕,過了一年她也去世了。在臨死之前,姚氏把岳飛的身世和他講了,岳飛大驚,自己的父親竟然是皇帝,而且死在了金人手里,自己居然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和他有同等的皇位繼承權!
岳飛覺得心里亂得很,趙構那么懦弱,不求收復失地,北方的老百姓們在金兵統治下苦受得大了,如果自己當了皇帝,肯定能把金兵消滅,建立一個富強的中華大帝國。可是趙構對自己不錯,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怎么下得了手呢?岳飛越想越痛苦,于是就有了岳飛接連兩次撂挑子,什么官也不想當了的故事。
趙構那時還蒙在鼓里,死活不讓岳飛辭職,而且金人大兵壓境,岳飛不得已,才又帶兵和金人大戰起來。可是,日子長了,秘密總有走露的時候,岳飛有個部下聽到了點兒什么風聲,馬上被岳飛的老婆抓起來,殺了滅口,漸漸的,趙構也聽到點兒什么風聲了。
紹興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趙榮來歸。二月,命修《徽宗實錄》”估計趙榮應該帶來了宋徽宗的遺物,里面可能也有姚氏給宋徽宗的信。趙構一見大驚,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檜以修徽宗實錄為名,好好檢查一下所有的宮廷文件,這已經是三十多年的舊文件了,而且在戰亂中又丟失了不少。不過秦檜也是個能人,終于把徽宗的起居錄找到了,其中有:崇寧元年x月x日,帝幸宮女姚氏之類的話。玉碟上應該也有類似的,崇寧元年x月x日,宮女姚氏有孕,后不知所終什么的。
趙構把日子一對,正是岳飛的年齡!秦檜又呈上岳飛的一首詩:“寶刀歌。贈吳南行: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今朝持贈南征使,紫萬丈干青霄……使君一一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趙構看了更是疑點重重:你岳飛已經是元帥了,怎么還有一把亮未出來的寶刀?莫非這寶刀就是指他自己的皇子身分?“萬姓鼓舞歌唐堯,”這堯雖然是好皇帝,可是他是把自己的皇位禪讓給舜了。你岳飛寫這個是什么意思,莫非想讓我把皇位禪讓給你不成?這還得了,趕快殺了他吧!
岳飛有一首更有名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估計這句又把趙構嚇得夠嗆,你岳飛收拾金國,那只是從中國版圖的一半來收拾就夠了么,你要從頭收拾,這是什么意思?連我趙構一起收拾了?
下半闋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也很有意思,嚴格說來,此句對仗不工。靖康是年號,應該對個人名或地名才工整,臣子二字就對得有點兒牽強了,岳飛在這里是不是也別有所指,指的是國恨家仇的雙重仇恨,為臣之恨,君主被虜,為子之恨,生父被囚。當然此句的原稿也或許是:“君父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對仗雖然工整,但因痕跡太明顯,才該成了靖康恥。此滿江紅有人說是后人偽做,理由是賀蘭山在當時西夏國,離金國遠了去了,岳飛和金兵大戰,怎么會犯這等錯誤?應該說興安嶺才對,其實,如果真是后人假托岳飛之名所做,肯定不會有令人一眼看去就起疑的地方。
岳飛此處用了賀蘭山絕非筆誤,而是這正說明了他的志向遠遠不止收復宋朝的失地,打敗金兵而已,而且要繼承漢唐的疆土,連西夏國也要滅掉。更有意思的是,岳飛在此詞中還提到了匈奴,宋朝時,匈奴早已遷移到歐洲多瑙河一代去了,莫非岳大帥也有心建立一個橫垮亞歐兩洲的大帝國?既然一百多年以后的成吉斯汗能做得到,為什么岳大帥做不到呢?岳飛的軍事能力不弱于成吉斯汗,而宋朝的人力,財力遠勝于蒙古。當然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但是如果岳飛的大帝國能成功的話,就不會有持續一百多年的天下大亂。沒有亂世的可乘之機,可能也就不會有以后的成吉斯汗蒙古大帝國。
可惜岳飛猶豫盡管猶豫,終究還是下不了決心把政權從趙構手里奪過來,反而被趙構先下了手。岳飛想來也是后悔得緊,臨死之前除了“天日召召”再也說不出什么話來了。未曾造反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岳飛的簡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最杰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御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