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為什么能被封神
紂王作惡多端為何還能被封神?三教怕弟子封神?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紂王為什么能被封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紂王為什么能被封神:
殷商時期,暴君紂王,因為受到狐貍精的魅惑而開始了一段非常殘暴的統治,使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所有人都處于一種沒有人權的狀體愛之中,心理防線幾近崩潰。不久之后,造反之人也就應時而出,在眾多反軍中,又以西岐的反抗勢力最為強勁。而西岐伐紂的史事,通過小說家的杜撰整理,成為了后世的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小說中的姬發在呂尚的輔佐下,征伐殷商,兩方一時間打的熱火朝天,各路奇人異士在這場戰亂中身死道消。
在成事之后,呂尚依照天命將絕大多數出場人物統統封為了神仙,但戰勝一方能夠躋身其中還比較好理解,為什么那些助紂為虐的反派人物,也能混個一官半職呢?
說起來,封神榜中的諸多角色,其中讓人感到非殺不可的角色并不多,除了紂王意外,絕大部分雖然長得張牙舞爪,但充其量只是站錯了隊而已。不過雖然他殘暴昏庸,但是卻因為是受了天命的天子,在封神的時候,居然還被封為了天喜星。當然由于此書寫自封建時代,倘若將天子的身份地位撇的一干二凈,那么肯定會惹得當朝統治者的不滿,很可能因此而惹來殺身之禍。
另外還有其他的壞人,這里所說的壞人,只是從西岐的角度上來判斷。但實際上,昆侖山上的三教在封神大事發起之前,他們就曾都告誡過門下弟子輕易不可下山,否則必然會名列封神榜,經此大劫后才能夠繼續修行。當時天庭發生暴亂,諾大的四方天界,變成了一片無主之地,而且因為戰亂,整個天界已經化成了廢墟一般。為了重新恢復天界,至高神鴻鈞老祖命令座下童子,也就是后來的玉帝,前去擔任天庭之主,負責統管天界。
不過,到了天界后,玉帝也就是個光桿司令,身邊沒有手下,面對著一片狼藉的天庭,也是束手無策,他迫切的需要一批得力手下,而這些人則需要三教來出,按照他們各自教中的人數比例,通過封神大戰的篩選,將有能力的人才,送往天界,給玉帝打苦力。
其實這也很明確的告訴了大家,封神大戰中基本上沒有壞人,三大教派在最初的時候,所商議的計劃還是比較和諧的,他們只是希望能夠憑此道來為天庭謀劃點人才而已。不聽勸解的門人下山,因為一己私利而卷入糾紛,就算身死,也是命中該遭此劫,這其實就是命中注定的意思。
另外,朝歌城中的一些商朝大臣,例如最出名的聞太師之輩,他們也并非是壞人,而是秉承各為其主的理念,雖然明知這么做是錯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表明忠心,他們只有盡心盡力的為殷商賣命,或許是迂腐、是愚忠,但這符合古代以君命為至高命令的思想,如若不然的話,歷朝歷代那些深明大義的大臣,見到君主昏庸便立即作亂犯上,那么天下遠比目前要亂的多。
如此說來,其實大家都不是壞人,就像是兩個籃球隊打比賽,都是為了獎杯而來,根本無所謂好壞,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和堅持而死,那么其中表現出色的,為什么不能夠被封神呢?
再舉個例子,不知道有多少知道巨蟹座的由來,相傳希臘神話中的老流氓宙斯,曾與一位人類女子結合剩下了一個男孩,名叫海格立斯。這個孩子深受宙斯的妻子痛恨,在其剛出生不久便安排兩條毒蛇去取他的性命,最后卻都被他生生掐死了。但這位惡毒女人卻并沒有就此住手,她誘使海格立斯發瘋失常,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當他清醒之后,立即想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贖罪,開始經歷十二次極端危險的冒險,而在第二次的時候,他遇到的對手是一條水蛇,為了保證它能夠取海格立斯的性命,那個女人又安排一只大螃蟹去夾他的腳踝,結果反被他一腳踩死。這個螃蟹本來是助紂為虐,但死后卻被升上了天界,成為了黃道十二宮之一的巨蟹座。
神大抵都是被人性化嚴重的角色,既然被賦予了人類的性格,那么自然有好有壞,所以籠統的來說,眾仙其實都是一路貨色,無所謂正邪之分,他們唯一的區別無非是實力有強有弱而已。
再者來說,你以為名列封神榜是件幸事?其實不然,前文說了,凡是榜上有名者都要去天庭給玉帝做小弟,沒什么工資拿卻要當職一方,遠不如先前自自在在的灑脫生活,無拘無束多自在,現如今卻要天天看人家的臉色,也就怪不得通天教主專門在洞天外貼了副對聯,勸解門徒千萬不要下山多管閑事,否則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紂王簡介:
帝辛(?--約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后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后的一個君主,都于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紂王 殷帝辛名受。“紂”是周人給他的謚號。《呂氏春秋·功名》說:“注賤仁多累曰紂。”又,漢代蔡邕《獨斷》中說:“殘義損善曰紂”。總之,紂是一個惡名,是后人定的稱呼。上古之時,夏代稱“后”,商代稱“帝”,周代稱“王”。所以,“紂王”的稱呼絕對不是商代當時的稱呼,更不是帝辛的名字,只是后人通俗的叫法。
據說,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紂王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除了天資聰穎、領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見的大力士。關于紂王的一切,大多僅限于歷史記載,對于紂王的魔性來源,卻決少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紂王的魔力到底有多強,所以對于紂王的一切只能用空白來形容。
帝辛(約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子姓,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后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后的一個君主,都于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毒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辛繼位后,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后,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敢于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后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已為后。寵幸倍之,唯言是從。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奢華的生活。加上連年征戰,使兵力不足,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范,加上對浮獲的大批浮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
約公元前1066年,在帝辛伐東夷之際,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浮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臺。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濱,今墓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