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為什么不贊成殺劉備
郭嘉是曹操的謀士,謀士應(yīng)當(dāng)幫主公誅殺宿敵才對,可是郭嘉為什么不贊成殺劉備?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告訴大家郭嘉為什么不贊成殺劉備,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郭嘉為什么不贊成殺劉備:
曹操一生有過好幾次殺劉備的機會,但最終沒有殺成,這其中自然有劉備自己的處事風(fēng)格起到的保護作用,但曹操陣營里的謀士郭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國演義歷來都被認為是一部薈萃了五千年中華謀略文化的奇書,而在這一部奇書里面,諸如反間計、空城計、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等等的計謀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出來。郭嘉,明顯是三國演義前期,羅貫中用以展示謀略的重要角色。
郭嘉一生可以說是獻計無數(shù),從投奔曹操開始就為曹操奔波勞碌,而最終得到曹操在赤壁兵敗后為他嘆息一句:“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這一次要探討的,是郭嘉的不殺劉備建議這條計策,以及曹操聽郭嘉的建議不殺劉備是否明智。相對于遺計定遼東等著名的計謀,郭嘉的這個計謀可以說是表達的極為隱晦。可是,其帶來的效果卻是十分深遠。如同往常,在探討這條計策,以及是否明智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將整件事情在重溫一便。下面請看:
關(guān)于郭嘉建議曹操不要殺劉備這件故事的記述,是從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開始,描述張飛奪取呂布馬匹,導(dǎo)致呂布大舉進攻,劉備兵敗投靠曹操。而對於劉備這次的投奔,曹操麾下一眾謀士也是議論紛紛,也就有了郭嘉的不殺劉備建議:
“卻說玄德前奔許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孫乾來見曹操,言被呂布追逼。特來相投。操曰:‘玄德與吾,兄弟也。’便請入城相見。次日,玄德留關(guān)、張在城外,自帶孫乾、糜竺入見操。操待以上賓之禮。玄德備訴呂布之事,操曰:‘布乃無義之輩,吾與賢弟并力誅之。’玄德稱謝。操設(shè)宴相待,至晚送出。荀彧入見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后必為患。’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勸我殺玄德,當(dāng)如何?’嘉曰:‘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杰,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薦劉備領(lǐng)豫州牧。程昱諫曰:‘劉備終不為人之下,不如早圖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與吾有同見也。’遂不聽昱言,以兵三千、糧萬斛送與玄德,使往豫州到任。進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呂布。”
可以看出,曹操麾下謀士,幾乎大多數(shù)都希望曹操早圖劉備,唯獨郭嘉反對,曰劉備在四海信望顯著,在目前曹操軍依然需要發(fā)展的階段,殺之不宜。而曹操也是力排眾議,接受了郭嘉的建議,安撫了劉備。可以說,曹操此時不殺劉備,原因有三:
1,立信義之旗幟,招募俊杰。
2,劉備顛沛流離,暫不足為患。
3,對付呂布。
其實郭嘉此刻的建議也的確是不錯的,由于曹操當(dāng)時實力尚不是十分雄厚,有了劉備為羽翼,共同對付呂布可以說是事半功倍。而其后的結(jié)果也證明,暫時不殺劉備,也的確對討伐呂布有利,可是說是明智之舉。不過,如果諸位以為郭嘉不殺劉備的這個建議就到此為止,那可是大錯特錯,實際上郭嘉這個建議,還有內(nèi)在的一層意思。下面繼續(xù):
及后連番征戰(zhàn),終擒得呂布。而此時劉備卻説:“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一反往常的仁德之態(tài),倒是心狠手辣,說起狠話來面不改容啊。
消滅呂布后,曹操、劉備回到許昌。而此刻的劉備參加了董承發(fā)起的討伐曹操的聚會,商議共謀曹操。為了避禍,聰明的劉備選擇了種田來隱藏自己的志向,而其后上演的煮酒論英雄更是演義中曹操、劉備兩位主角的重頭對手戲。可以看出,如果說曹操真的不防劉備那是肯定錯誤的。從種種試探看來,其實曹操是絕對防范劉備的。這時呂布已死,劉備已經(jīng)沒有了利用的價值。試探之,是為了對其去向做出抉擇。沒有立刻剪除劉備,恐怕曹操心中還是記著郭嘉之前的一番言語——不殺劉備。而實際上,從演義其后的兩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郭嘉主張的只是暫時不殺劉備,可惜的是我們的曹丞相并沒有理解到奉孝“暫時”這一理念,滿以為郭嘉是要自己不殺劉備那就不殺,從而鑄成大錯,放虎歸山。
郭嘉的簡介: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后轉(zhuǎn)投曹操,為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出生于潁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dāng)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zhuǎn)眼長大成人。他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只與心目中的仁人志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dāng)時被稱為“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厚禮待之。但數(shù)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fēng)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閑了6年。公元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余,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
于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這次會面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后來的“隆中對”。郭嘉比曹操小15歲,但對曹操的宏國偉志似乎了如指掌。當(dāng)曹操就天下形勢給向郭嘉問計時,郭嘉一語道破要害,趁議曹操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先消滅呂布。這樣不僅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決戰(zhàn)時呂布從側(cè)翼威脅曹軍。曹操又詢問郭嘉,作為謀士,最關(guān)鍵的素質(zhì)是什么?郭嘉說戰(zhàn)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zhàn)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師的優(yōu)劣在于臨場應(yīng)變。郭嘉明晰透徹的分析,讓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來。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離開營帳后,也大喜過望地說“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dāng)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zhàn)出謀獻策,忠心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