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劉備南撤的趣聞
劉備南撤為何帶著十萬民眾?這是作秀還是苦肉計?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劉備南撤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劉備南撤的趣聞:
曹操南征荊州,正好趕上刺史劉表死了,繼位的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這時候駐扎在樊城,不知道劉琮投降一事,曹操已經很快來到了。等到知道了劉琮投降,劉備就帶著樊城民眾離開了。經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說劉備進攻劉琮,這樣就可以占有荊州。劉備不忍心這樣做。這樣一來,劉琮的屬員和襄陽又有一些人跟著劉備走,等到了當陽,人數已經達到了十萬之多。這樣的行軍速度非常慢,每天只能行走十余里。諸葛亮為此憂心忡忡,說:“應該趕快行軍保住江陵,現在雖然擁有眾多人口,但披甲者少,如果曹操的兵來到跟前,用什么辦法抵抗他?”劉備以人口是根本,不忍心拋棄為理由,繼續帶著民眾南行。曹操認為,江陵城里的軍用物資一定很充實,劉備先占領,整個荊州肯定就會很難占領,于是輕裝趕到襄陽。到了襄陽,聽說劉備已經過去了,曹操便率領五千精銳騎兵,一天一夜行軍三百里,終于在當陽的長坂坡趕上了劉備。
劉備在長坂坡大敗,不但丟失了這些民眾,軍隊也損失慘重,成建制的部隊大概只剩下關羽的船隊了,這還是事前安排走的。荊州對于劉備的重要不言而喻,沒有了他就沒有了立足之地。有句話叫做兵貴神速,用周瑜的話說,劉備是天下梟雄,難道他不知道時間對于他搶占江陵有多么寶貴嗎?帶著這么多人慢騰騰的走,什么時候能夠到達江陵?那么,劉備為什么要帶著這十萬民眾南撤呢?
三國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起因是漢末爆發的黃巾起義,有很多諸侯也都是成名于鎮壓黃巾軍,像曹操、劉備、孫堅等等。這種反抗與鎮壓長時間造成的結果是,人口大量的消失。三國初期的諸侯混戰,伴隨著燒殺搶掠和人為屠城,這種人口急劇消失的狀況絲毫沒有改變,以至于三國都有軍隊屯田的記錄。《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給了他十個郡的封地,曹操只接受魏郡一個郡。許攸給曹操上書說,現在魏國雖然名義上有十個郡,還不如過去封給魯王的一個曲阜人口多。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頒布過一個《修學令》,規定:“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這說明什么呢?說明還有不滿五百戶的縣。同時還表明,不但人口少,還極不均勻。
戰亂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人口的惡性遷徙。如初平三年(公元192),王允、呂布等設計殺死了董卓,由于沒有安撫董卓手下的將領,董卓舊部李傕等人合圍長安城,反攻呂布。呂布兵敗逃走,王允被殺。李傕等人搶掠長安城,“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趕走了呂布,這些人又相互攻殺起來。當時,長安周邊的三輔之地還有十萬戶,由于他們相互縱兵搶掠,攻城掠鎮,兩年內幾乎已經沒有人了。造成這種狀況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吃的,人都逃走了;二是留下來的也餓死了。像這種情況絕不僅僅是長安一地。漢獻帝被李傕等人追趕著逃回洛陽,由于走的時候被董卓放了一把火,來到原來的宮殿,仍然還是斷垣殘壁,既沒有吃的,也沒有住的,百官們只能住在野草之中,原來的皇宮竟然荒涼到這種地步!正因為如此,曹操要遷都許縣,漢獻帝和百官竟然沒有一人提出異議。
占領一個地方要有人,有人耕種,這樣才可以擴大賦稅,有了人才可以擴大軍隊,因此,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還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比如稍后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曹操想遷徙江濱郡縣的人口,征求揚州別駕蔣濟的意見,蔣濟認為不可,曹操執意要行,結果是十幾萬民眾都跑到江南去了。蔣濟在勸諫曹操時,還提到過官渡之戰前,曹操曾經遷徙過燕縣、白馬等地的人口。后來曹操和蔣濟再議論此事,蔣濟說,不遷徙就會“失去那些人民”,可見,如果得不到土地,得到人口也是不錯的選擇。
劉備帶著這十幾萬人,實際上就是為了得到這些人。或者說,這也是一種遷徙人口的行為。所以《三國志》在此用了一個“將”字。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曹操進攻荊州,劉備駐守樊城,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得到這個消息,曹操已經到達宛城。就這樣,劉備帶著樊城的民眾向南撤走,一邊走,一邊不斷有新的民眾加入,等到了當陽,已經有十幾萬人。問題在于,這些人為什么要跟著劉備走?
有人可能要說,曹操有屠城行為,這些人可能害怕曹操來了要屠城。這種情況是可能有的,因為畢竟曹操有過這種劣跡。但問題在于,民眾能先于劉備知道劉琮投降、曹操要來了嗎?劉琮投降,這樊城已經是曹操的了,他還有必要對一個已經屬于自己的城池全部屠殺嗎?后面的事情是,曹操在當陽追上了這些人,“大獲其人眾輜重”,而并沒有殺害!不久之后曹仁守樊城,關羽水淹七軍,擒獲大將于禁,樊城仍然沒有易手,為什么?就是樊城仍然有民眾在。這說明,樊城的這些民眾大部分已經回去了。
人們說到曹操和劉備,往往拿著這件事作比較,說曹操殘忍,就說曹操徐州屠城;說劉備仁義,就說有十萬民眾自覺跟隨。本文不否定這些都是事實,但劉備的仁義不表現在這件事情上,至少他開始的目的并不在此。否則,有兩件事是難以自圓其說的。一是,劉備駐軍樊城不假,但樊城有劉表任命的地方官員,劉備要走自己走就是了,百姓是怎么知道的?二是,劉備說過,他不忍心拋棄百姓自己離去。但在當陽的長坂坡被曹操追上時,他只帶著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逃跑了,這時候他的仁義哪兒去了?所以說,劉備開始的目的,或者說劉備“將眾”南下,就是為了自己“濟大事”。
但民眾為什么愿意跟隨著劉備走呢?這就是劉備比曹操、劉表等人更仁義的地方。劉備在這件事的初衷上不一定表現的多么仁義,但劉備在荊州的所作所為卻很得人心。曹操打敗袁紹以后,自己率兵向南攻打劉備。劉備遣使者聯絡劉表,想前來依附,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給了他最高的禮節待遇。劉表還給劉備增加了軍隊,讓他駐守在新野。劉備懂得,無論是什么時候,人都是根本,因此,他一定是像在劉璋手下那樣,“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這就使得荊州豪杰歸劉備者“日益多”。這也因此引起了劉表的疑心,暗暗地防備著他。這才是劉備的仁義之處,也才是民眾愿意跟隨他走的原因所在。當然了,領著這么大群人,每天只走十幾里,知道走得慢還繼續帶著,在那個年代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的,劉備能做到這一點,也是很不錯了。
總體上評價劉備,可以算作是仁義之主。在那個時代,能夠認識到以人為本,并“厚樹恩德”,卻也是難能可貴。就這一點,三國諸侯還真的難有人和他相比。但事物的復雜性并不僅僅表現為非黑即白,是劉備要帶著人走,他要給曹操留下一片空白之地,只不過,人們愿意跟著劉備走罷了。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人物評價: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裴潛:“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劉曄:“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干:“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尋備前后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鐘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杰起龍驤。始于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并。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于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朱敬則:“蜀先主抱英濟之器,無角逐之材。遠竄荊蠻,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劉璋之政衰。國小人夷,風頹俗陋。”
何去非:“方其豪杰并起,而備已與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呂布奪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奪之,晚得荊州而孫權奪之。備將興復劉氏之大業,其志未嘗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無以暫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孫權之兵軋之也。”
楊璟:“昔據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