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么不伐魏國
劉備生前不伐魏國有什么難言之隱?難道是因為漢獻帝在位?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劉備為什么不伐魏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劉備為什么不伐魏國:
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被馬忠所擒后被殺,荊州落入東吳手中,后張飛由于酒后鞭笞士卒被范疆張達殺死后投降東吳,此時,劉備執意舉兵伐吳,諸葛亮和趙云都力勸劉備,后來伐吳失敗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更是讓很多人后悔當時的決定,那么劉備一定要伐吳還不是去伐魏呢?
且說關羽死后,劉備“一日痛哭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濕衣襟,斑斑成血”。比孟姜女哭長城還要凄切。當然,這個還可以說是結義情深,不是裝的。可是后來,“早有人報到成都,報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且傳言漢帝已遇害,漢中王聞之,痛哭終日,。。。。。。因此憂慮,至染成疾,不能理事。”哭關羽還沒有哭出病,哭皇帝倒哭出病來了,還憂慮,憂慮什么事呢?
當然,大小官僚們善體上意,勸劉備當皇上。第一次,“漢中王勃然變色曰:孤豈效逆賊所為!”第二次再勸,劉備說:“孤雖是景帝之孫,。。。。今一旦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這話頭就松多了。先說自己是皇族嫡系,景帝之孫,有資格當皇帝。再暗示“自立為帝”不行,要大家大力擁戴。第三次,在諸葛亮家里,劉備才說了實話:“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不是不想當皇帝,是怕人說閑話,把“君子”的畫皮戳穿了。
有一點也很有意思,曹丕明明沒有殺漢獻帝。劉備在洛陽肯定有不少細作,怎么會沒有確切情報,反而聽信傳言,說漢獻帝死了呢?還是劉備自己派人造的謠言?只有漢獻帝死了,他的皇帝才能當的名正言順,否則,最多只能自封個什么代王,攝政王什么的,還要去救真皇帝。
劉備經過千辛萬苦,終于當上了皇帝。最重要的,就要保住這個寶座。群臣勸他伐魏,劉備是有苦難說,如果和魏國開仗,把漢獻帝救回來了,那這個皇帝究竟是誰來當呢?劉備此時的心態和一千年后的南宋皇帝趙構完全一樣。趙構知道岳飛是員忠心耿耿的大將,又能征善戰,把金兵趕回了黃河以北。可是要命的是岳飛偏偏不知趣地要“迎回二圣”。那兩個老皇帝要是回來了,趙構的皇帝就當不穩了。故而,就是沒有秦檜,趙構也得想個辦法把岳飛廢掉。
劉備心里的想法是這樣:在漢獻帝死之前,無論如何不能伐魏。自己是打著“匡扶漢室”起家的,要是漢獻帝找上門來,就夠自己一嗆。那時讓位吧,又舍不得,不讓吧,又說不過去。不伐魏的借口,就是要為了“兄弟之義”,伐吳為關羽報仇。
劉備伐吳當然不希望自己失敗,故所以起大軍七十萬,在兵力上勝過孫權。但又不希望速勝,最好是能托到漢獻帝死了以后,再結束這場戰爭,因此這次出征不帶諸葛亮,不帶馬超,讓趙云殿后。明明是一兵強將弱,不求大進取得架式。真要是急著報仇,應該讓諸葛亮統兵,勇將趙云,馬超打先鋒才是。諸葛亮也說:“若只欲伐吳,命一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圣駕?”
蜀吳兩軍一交,劉備開始是屢戰屢勝,當然開始驕傲輕敵,也產生了警惕:這仗的進度要放慢,不能這么快就把吳國滅了,自己又要面對伐魏,迎回漢獻帝的頭痛問題。于是命令部下,“移營于山林茂盛之處,近溪旁澗,待過夏到秋,并力進兵。”為關,張報仇也不著急了,大家先過個暑假。而且連營七百里,平均每一里地只有一千個兵,戰線拉的這么長,一派防守得架式,根本不不可能組織任何有效的進攻。
陸遜一把火,燒的劉備大敗虧輸。沒有臉回成都了,躲在白帝城養病,一直到死。劉備想來也是后悔的緊。不過從一織草席的勞動人民,能混到皇帝,倒也是“有志者,事競成”啊。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后,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2]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么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后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后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并以禮相待,后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并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