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政壇大地震"的趣聞
東晉張滿裸體羞辱張默因而引發東晉"政壇大地震"?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東晉"政壇大地震"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東晉"政壇大地震"的趣聞:
公元334年,也就是平定叛亂后5年,陶侃去世。
陶侃從建康返回荊州時,已經是七旬老人,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享天倫之樂。然而對他這個永不服老的人來說,這5年卻是波瀾起伏、驚心動魄,他和王導之間再次隔空較量,整個東晉飛沙走石、大地搖晃。
導火線就是溫嶠去世,江州(今江西等地區)該誰繼任引起的。
裸體見面引發的仇恨
溫嶠去世前,向朝廷推薦了自己的軍司劉胤,頂替江州刺史的位置。
劉胤這個人長得很帥,喜歡結交江湖豪杰,擔任過司馬睿的參軍。但匪氣重、人品差,溫嶠是看錯了人,陶侃、郗鑒等人都表示反對。但朝廷很快下達了這個任命,因為王導支持。
王導就擔心陶侃、庾亮的勢力趁亂插進來,所以趕緊把生米煮成熟飯。
劉胤只顧撈錢,是個沒有底限的貪污犯。當時大亂初定,朝廷的生活用品要依靠江州供應,但劉胤天天和小妾、歌伎們一起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政事扔到一邊。他包了很多“二奶”,開支相當巨大,工資根本不夠用。他居然膽大包天,倒賣緊缺的物資,大發國難財。搞得聲名狼藉,天怒人怨。
北方有個流民軍將領叫郭默,此前參與征討蘇峻叛亂,被打敗后,帶著殘部逃到江州。此時,他聽說江州剛換了一把手,既然在別人的地盤上,就想去登門拜訪,混個臉熟,打個招呼。
他先去找劉胤的部下張滿,張滿根本看不起他。但極其夸張的是,他為了羞辱郭默,做了一個變態的舉動: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脫光,赤身裸體出來,大搖大擺站在郭默面前。郭默從沒碰過這么怪異的場面,不知道是看他還是不看他。最后手足無措,狼狽而回。
張滿沒有想到,他這次行為藝術,在郭默心中留下了無法抹去的仇恨,引發了東晉政壇大震蕩。
天下漸漸安定,朝廷想起了流落在外的將領,下詔征郭默入朝做官。郭默不肯,明白去了也是靠邊站,甚至性命難保。請劉胤出面跟中央說情,遭到拒絕。 郭默知道劉胤貪了不少錢,又向他借盤纏,一毛錢都沒拿到。郭默終于忍無可忍。在臘月祭祀的時候,劉胤送給他一壇酒、一頭豬。郭默當著使者的面,把這些東西全部扔到江里。
劉胤依然肆無忌憚,目空一切,以為自己是“土皇帝”,無人敢惹。術士戴洋對他說:天涼了,要關閉大門,用50人作警衛,100人防備東北方向,以抵御寒氣。
劉胤當耳邊風。
江州刺史被人殺死了
329年12月一天凌晨,郭默率領親兵,等到劉胤家的大門一打開,就沖進府中。府中士兵出面阻擋,郭默說:我是奉詔討逆,哪個敢動就誅滅三族。
劉胤和小妾還在床上沉沉未醒,被拉下來當場殺死。郭默知道反正是死罪,造假就造到底,對外宣稱手上有詔書。把劉胤的幾個幕僚都殺光,女兒、小妾、財寶全部搶到自己船上。
既然沒了退路,不如放手一搏。郭默得寸進尺,異想天開:江州已經無主,自己何不做江州刺史呢?
于是,他把劉胤的人頭、自薦的奏表送往建康。
這簡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殺人犯公然要做省部級高官,哪里把皇帝放在眼里?
但建康被蘇峻這條毒蛇咬怕了,看到草繩也抖豁。王導思來想去,全國剛受了重傷不能動肝火,急需撫平傷痕,立即翻臉肯定激起更大的動亂。于是做出一個極其荒唐的決定:默認郭默的做法,建康任命他為江州刺史。
陶侃控制了江州
陶侃聽到這個任命后,拍案而起,說:這其中肯定有詐。
立即派兵征討在潯陽的郭默。郭默只能嚇嚇王導,在陶侃面前不敢蒙。低聲下氣派人求和,送給陶侃大量財物、許多美女。陶侃不吃這一套。
陶侃的部下說:我們如果要進軍,應該等待詔書。
陶侃不同意,一邊進軍,一邊上表陳述郭默的罪狀。同時寫信怒罵王導:郭默殺死刺史就任用他為刺史,如果他殺死宰相是不是就要任他為宰相呢?
王導頭腦子轉得快,順水推舟,給陶侃回信說:郭默的力量比較強,朝廷暫且包容他,實際在暗中戒備,就是為了等待您的大軍去平定他。
庾亮此時也請戰,要求出兵。王導以朝廷的名義下詔,命令庾亮和陶侃的軍隊會合。不久,兩路軍隊就把潯陽城圍得水泄不通,郭默走投無路,和兒子出城投降。陶侃在軍營前將郭默斬首,首級傳到建康。
陶侃其實跟郭默無冤無仇,他情緒這么激動,只有一個目的:占有江州。
王導本來想籠絡郭默對抗陶侃,但在大力士陶侃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奪取江州的戰役中,庾亮也參與了,但戰后在陶侃面前也是不敢多啰嗦一句。忍氣吞聲,悶著頭回豫州,耐心等待機會。
朝廷無奈下詔讓陶侃兼領江州,整個長江中游全在他的手心。
陶侃依然不滿足,看著長江下游的建康,還想再進一步。
陶侃簡介: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追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于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后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后,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